“嘭!”随着一记重锤,几吨重的三合土墓顶垮塌。这是通城锡山森林公园“活人墓”拆除现场。为拆除全部“活人墓”,通城县成立了多支拆墓队。
昨日(9日),咸宁市通城县召开殡葬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会上透露,通城县现已拆除895座“活人墓”。
通城建造“活人墓”始于20多年前。彼时,通城经济有所发展,在攀比之心作祟下,县城一些居民开始修建“活人墓”。蔓延至今,锡山7400多亩林地,散布着约900座“活人墓”,宛如一座坟山。
“近些年,有些人办丧事拼钱财、抢地盘、讲豪华。一场丧事,少则5万元,多则几十万,有的居民甚至因此倾家荡产。”锡山林业队村民小组长段凤祥介绍,有些家庭,“活人墓”不仅爷爷建,儿子建,还给孙子建。一座“活人墓”,从私买林地到建成,少则花费2万元,多则近10万元。
这些“活人墓”均是用大理石修建墓门、墓柱、墓梁,有的墓前还修建水泥地面,周边砌着2米多的护坡,占地少则20平方米,多则100多平方米。
“一座豪华墓占地110多平方米,修建时伐树开路,毁林面积翻倍。一个‘活人墓’群,几乎将一个山头的森林毁完。”通城县殡葬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张登攀介绍。
今年5月8日,通城县殡葬改革领导小组成立。7月7日,该县动员居民自拆,并承诺购买新建公墓给予优惠。9月21日开始强制拆除,县长刘明灯带领5000名干部上山,当天拆除活人墓367座。预计今年春节前,所有“活人墓”将拆完。
观念转变新风来
人未死,墓已建。通城锡山“活人墓”林立。这些墓占用耕地林地,刮起奢靡攀比之风。
拆除“活人墓”,并非一帆风顺。
领导干部带头自拆
通城县殡改办摸底发现,锡山“活人墓”,九成属城区“吃财政饭”的人所建,其中党员干部占了相当比例。倡导文明新风,必须先从党员干部抓起。
通城县殡葬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张登攀,有着十多年民政执法队长经验,对锡山上的事最清楚。
拆“活人墓”,难度并不亚于迁坟。张登攀苦苦思索如何破题。
10多年前,通城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罗华雄也建了墓。现在老人家已86岁,能理解吗?7月10日,张登攀进了罗老的门。刚一见面,罗老先说开了:“小张啊,不用你开口,你的来意我知道了。政府的做法是对的,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退休干部不能成为改革的阻力!”通情达理的罗老一口答应:“拆!”
一些观望的退休干部,纷纷上山自拆“活人墓”。目前该县共自愿拆除“活人墓”136座。
倡导新风清扫陋习
一些不理解的群众曾进行阻扰,工作进展一度缓慢。
9月20日,自拆限期过去,进入强拆攻坚阶段。该县民政、公安、工商等各部门联合执法,取缔纸扎、木棺、石碑等丧葬用品经营户66家,其中14家木棺及墓碑加工点全部迁出城区,52家丧葬用品经营户规范经营或转行。
通城县殡改办表示,“定期巡查丧葬用品行业,对违规商户,发现一家、查处一家、取缔一家,绝不让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经营死灰复燃。”
一时间,治丧文明新风吹拂。
新观念落地生根
6日,通城马鞍山公墓二期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墓区群山环绕,青松掩映,行走其间,感觉置身生态公园。
公墓占地300亩,共有430个墓位,是目前咸宁市最大的公墓,其中20%的为公益墓位,20%的是低价墓位,可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选择节地型公益公墓安葬,可节约用地90%以上。”咸宁市副市长汪凡非说。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通城县政府投资1500万元,建成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殡仪馆;每年补贴100万元,对到殡仪馆集中治丧的丧户实行费用“五减免”。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规划进程。
该县还围绕树立殡葬新风,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现在每个社区和村庄,都有殡葬改革的宣传栏和宣传横幅。”
居民的观念开始出现明显转变,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公墓安葬。
“老人生前要多尽孝,老人没去世就修墓做样子、摆排场,的确有百害而无一利。”市民黎高潮为殡葬改革点赞,并拆除自家“活人墓”。(记者张爱虎、陈屿、通讯员刘建平)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 实习编辑 文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