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⑧ | 雨山深处寻牛记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李连忠 章浩文 樊瑞 陈文 甘源)“雨山无水,绿化无树”,崇阳县路口镇绿化村是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贫困户众多。正月里,正是人们谋划一年大事的时候。脱贫路上的老乡们如何谋划他们的脱贫之计?元宵节前,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村里探访,看贫困户如何通过养牛脱贫,聆听他们在养牛脱贫中的所需所盼。

▲常年缺水的雨山

雨山是一座大山,却常年缺水;深处雨山的绿化村,却漫山乱石和茅草,少有成型林木。通过村支书的介绍,我们要去看二组贫困户徐金华的养牛现场。2月28日上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盘山车程,再徒步2里多泥泞山路,一处木栅栏横在路当中,远处蜿蜒山坡上茅草枯黄,乱石遍野,山脚杂木丛生处隐约传来牛铃啷当,就是不见牛的影子。徐金华和同行的本组贫困户金明亮说,他们的牛就放养在山上,木栅栏是用来防止牛下山进村的围栏。

穿过围栏,徐金华带我们来到了一处牛舍。这是村里建的牛舍,灰砖蓝瓦,三房连通,地面灰土拌着些许牛粪,但没有一头牛!

“牛平常在山上,日夜都在山上,只有天冷的时候才到牛棚里来。”徐金华告诉我们。

听说徐金华可以把牛吆喝到一快,我们感到很惊奇,就要亲眼见识一下。

“哞哞哞……”在一处山坡的乱石与杂木林交界处,徐金华和金明亮用一个装有盐水的塑料瓶吸引吆喝着牛群,一会儿工夫果然有10来头牛从山下树草杂生的林子里钻了出来,聚拢到他们身边。

▲徐金华用一个装有盐水的塑料瓶吸引吆喝着牛

“刚才看到您拿个瓶子滴几滴水牛就过来了,看样子养了很多年牛? ”“我长期在家里养牛。”“养了多少年?”“养了20多年了。”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徐金华今年快50岁了,由于一只眼睛失明,一直在山上放牛,是一名经验老到的老牛倌。过去由于缺资金,一次养不了两头牛,山上又没什么田地,更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国家扶贫政策惠及到绿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的贴息扶贫贷款,用于发展产业,只要你申请很快就能给你办理”。从扶贫干部那里了解到政策的徐金华,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很快就贷到钱,一口气养了十几头黄牛。为了增强牛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徐金华找兽医学习技术,每半年给牛吃一次打虫药和健胃药,像对待家人一样关怀它们。尽管是自然放养,但他每天都要上山查看牛的生存情况,及时引导牛转换放养地点。如今,这些牛犊长势良好。

▲金明亮也在用装有盐水的塑料瓶吸引吆喝着牛群

绿化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前些年,一些村民发现高山上的茅草多,是养殖黄牛的天然牧场,尝试放养黄牛。由于纯天然生态养殖,绿化村的黄牛肉在市场上不愁销路。如今像老徐一样,村里靠放养黄牛为业的家庭越来越多。就在老徐所在的二组,就有五户人家在山上放牛。金明亮通过免息贷款,也一下子从牛倌变成了牛司令,他告诉我们,“今年养了16头牛。”

徐金华、金明亮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只牛犊成本六千,两年后出栏可以卖到一万一左右,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头牛每年可以赚两三千,一次养上一二十头牛,一年可以有个几万元的收入,脱贫就有希望。在徐金华、金明亮的脱贫计划里,希望三年内把放养规模扩大到三十头。“现在就是只能贷5万元,期限也只有两年,一头牛要养4、5年才好卖。”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缺少资金。

▲咸宁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们正在采访

“现在靠政府贷款养了十几头牛,希望贷款资金能够大一点。现在脱贫希望大了,政策是好的,一年比一年好。”

记者手记:市场有生态牛肉的需求,贫困户有养牛脱贫的愿望,脱贫攻坚也有政策扶持,然而老乡们还是感到扶持力度不够。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路口镇政府和作为该村扶贫脱贫扶持单位的咸宁广播电视台将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养牛脱贫。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