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编织幸福生活

云上咸宁报道(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李星 董静)青山叠翠竹影斜,白云深处有人家。3月28日,记者来到青山环绕的汀泗桥镇大桥村10组望花周湾,在一幢新做的三层小洋楼里,满屋竹香弥漫。66岁的村民雷世富左手握蔑片,右手执铲刀,伴着“咝咝”声,竹屑纷飞而下,前后两处囿弯乍现,原来这竹片是为身后编织好的竹筐做固定外型上夹框用。

“一天才能编5个筐子,这200个筐子,足足花了我一个多月呢。还有两天鄂州钢铁厂那边就要交货了,得抓紧。”雷世富边说边忙活,一个筐子36元,收入7200元,除去成本,赚得2000元的手工费。

为了生计,雷世富老人13岁就开始学篾匠,曾在原来老村四联村竹器厂做过工,没想到这一做就是50年。

一根竹子,从砍下到制成一个个竹编竹品,需要经过劈篾、起底、扶起、上夹框、铲削、火烤、囿、锁口等多个步骤,在旁人看来繁杂的工序,雷世富却如数家珍。

“为什么要把蔑片铲薄呢?”“是好进行火烤囿弯,增加蔑片的韧性,好插进编好的竹筐里。”雷世富头也不抬,紧盯手上的活儿。

“我家老头子做的竹制品坚实耐用,四里八乡村民都喜欢,还经常在外面接订单呢。”雷世富的老伴自豪地说,赤壁赵李桥、崇阳、江西等地方采茶企业每年来订得多。

在堂屋角落里的工具箱里,装满了雷世富自制的各种制作工具,铲框、刮刀、刨刀、匀刀、砍刀,每样工具都被磨得锃亮,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上伤痕累累,无不诉说着主人的勤劳和讨生活的艰辛。

荒年饿不到手艺人。在大生产那个年代,当时一个村里一个壮劳力一天可挣0.7元,而雷世富到别人家里编竹席、做竹床,每天工钱1.6元。平时农闲,雷世富就背着砍刀上山选竹,砍回来做一些家用竹篇,让妻巫富云挑着转乡去卖,仅凭靠着这一门竹器活,雷世富养活了一家老小。

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大儿子把他刚做成的“迷你”蒸笼拍照发送到朋友圈,顿时粉丝传疯了,追着买,生意好得不得了。现在每天在家里按着儿子发回的订单做些竹工艺品,一根竹子价格也翻倍了。

“汀泗桥镇是竹乡大镇,老一辈的竹工艺人慢慢老去,全镇仅有篾匠六七十人,新的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该镇文化站站长余大厚无不担心地说。

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产品日渐走红。作为中国楠竹之乡,绿色发展是咸安的主流。如何吃干榨尽一根竹,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手段,动员乡村竹工艺人带领村民走乡村振兴之路,咸安区正在做有益的思考和探讨。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