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樊瑞 通讯员 余建平 陈平)今天我们探访的古民居是位处于咸安区双溪桥镇高铺村五组黄佰敬上新屋,一座存在了两百多年的乡村古屋。
古屋的正大门的横楣上还留有几十年前写上去的五个红色大字:毛主席万岁!令观者不禁万分感概,思绪闪跃到那个令人热血沸腾、奋勇抗战的无畏年代。
黄佰敬上新屋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落成于道光七年,历经嘉庆道光两朝。建筑工期漫长,构造讲究、耗费巨大。由黄氏宗族静庵公夫人高老太率四个儿子克勤克俭、倾尽家财,历经数年艰辛建成。
上新屋建筑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布局道法自然,依山伴水而建。该建筑的形制特色鲜明,呈“一进四重、双龙出洞、四水归堂”的格局:一进为南北向中轴线,四重堂屋递进设计,52个功能用房(静庵主堂、景南会客厅、观仁会客厅、厢房等)围绕中轴线呈东西向有序排列;两个主出入口,呈“双龙出洞”之势;内设大小天井十八个,四方之水终归于堂。其细部构造:例如大门、窗花、屋檐、墀头、顶梁各类雕花装饰等更是突显了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
从最里面的内室到最前面的观仁会客厅需经过四道门坎,每出一重门,都要经过一块巨大的木制屏风。据说屏风的作用是旧时家中行大事时,便于女眷藏身此处观热闹。
走进静庵主堂,七块黑底金字的古牌匾悬挂于室内,熠熠生辉。堂屋正中间悬挂一块书有“萱荣昼锦”的牌匾,左右两边一副楹联与之相呼,尤为气派。赠送人为嘉庆年间的一位进士,赠送时间为道光七年。据静庵公的第八代孙53岁的黄裕兴述说,先祖上十分珍惜好友赠送的牌匾,后代子孙保存至今,完好无损。对于黄氏子孙来说,古牌匾存在的意义重大,承载的是黄氏族人发展奋斗的历史记载,象征着荣誉与希望,更是子孙后代的骄傲。
走过厅堂,便可以看到大青砖石砌成的天井了,一排过去,在左右厢房中间依次排开,足有四个,青黝光滑。站在天井中间往两边望去,只见左右两边窗楣、厢门、天井一重又一重,一阵凉风吹来,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
行至景南会客厅,一位木匠师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忙碌着,房子中间摆了几方崭新的长凳,足有五米多长,很是显眼。黄裕兴介绍,长凳称为琴凳,在旧时摆席吃酒时,这样的凳子一排过去能坐上八个人,换作平常看戏时,坐的人更多。由于时间久远,老屋中的琴凳早已不知去向,故请匠人师傅再打造出一批,均是仿照旧时凳子长度一般复制的。
“老屋对于我们而言,已完成了她的使命。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就是要把她维护好,把她修得跟以前一样古香古色。”黄裕兴表示,老屋的修缮工作于去年开始启动,修缮费用由静庵公后代子孙自发募捐。
“你看,这一块是日本人到村里来烧的,还有那边,当年老屋被烧了两次呢!”来到观仁会客厅,黄裕兴指着几处砖块颜色,结构不一样的地方,气愤不已。“当时听说日本人要来,村里的人都提前躲到山上去了,他们抓不到人,抢不到东西,就烧房子解恨啊!”老黄一边叹息老屋遭受不幸,却又欣慰老屋虽历经劫难,却依然坚挺。
“看,这里原是栓马的地方”黄裕兴指着老屋外围墙处,只见围墙上几处栓马的马扣早已脱落不见,只剩下一块滑溜溜的石槽,用手摸摸,感觉工艺精湛、构思巧妙,令人不由遐想当年翩翩少年郎,跃身跨马的潇洒风姿。
或是受到老屋的护佑,静庵公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有抗日将领、革命烈士、杰出企业家、大学教授、中国兵器界泰斗……从国内到海外,立足于各个行业领域,为新中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回看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黄佰敬上新屋历经风雨无数,遭受战火蹂躏,饱受摧残却巍然不倒。在历史滚滚大潮中,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
附记:2017年市城乡规划局启动“寻找身边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动,在咸安区范围内寻找老建筑。以期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留住人们记忆和情感。今年3月,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被确定。现在,“寻找历史建筑”活动还在持续进行着。
“寻找身边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动持续开展,市民可通过电子邮箱将咸安区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建(构)筑物线索以文字加图片(照片)内容发送至:
邮箱:117734870@qq.com,649074921@qq.com
电话:0715-8066593(市城乡规划局),0715—8259192(市文新广局)
邮寄信函:“咸宁市双鹤路28号市城乡规划局209室”(信封上注明“历史建筑线索征集”)
(编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