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的民居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摆满两侧,群山环抱中的数百亩月季花姹紫嫣红。“五一”期间,位于通城县麦市镇东南角落的冷塅村游人如织,赏花观景、拍照玩耍,品农家菜、买土特产、住田园民舍……
曾经,这里是贫困村里的“老大难”,如今,一夜之间“变身”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村。
在外打工十多年的吴成辉,在自家开起了农家乐,屋前屋后忙个不停。“现在在家里也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家人,再也不用出去了。”今年春节回乡后,他就决定留在村子里创业。
30出头的何超,搂着美丽的新娘,在花海里拍婚纱照,眉眼中满是幸福。“终于娶上了媳妇,日子会越来越好。”半年时间,仅沿河这条200米长的小街上,就娶回来5个媳妇。
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村民吴曙光乐得合不拢嘴,“村里变美了,变富了!”
谁能想到,一年前,冷塅村是通城县的重点扶贫村。村子有628户两千多人,一半以上的村民背井离乡求生计。“剩下的老小在家守着几亩稻田,一年忙到头,只能填饱肚子。”吴曙光说,“村子里30多岁的光棍有50多个,没人愿意嫁过来。”
转机,从2017年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补齐短板,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通城县把打好扶贫攻坚战作为工作重点,位置最偏、环境最差、经济最穷的冷塅村,成了县长刘明灯亲自挂帅的扶贫点,目标是一年见成效。
怎么脱贫?刘明灯多次深入村子调研,亲自为村子“诊断把脉”:有山有水,有房有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全生态式打造、全产业式发展、全民式参与”,开启美丽乡村致富之路。
武汉科技大学的伍昌友副教授,从事乡镇规划设计20多年,被盛情邀请到村里“献智”。伍教授带着团队师生驻村一周,走遍村里的山山水水、田埂小道,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塆三园四谷”的空间格局,描绘出乡村美丽致富的愿景。一塆,指沉锣塆;三园,指油菜园、月季园、稻香园;四谷,指樱花谷、桃花谷、油茶谷、清泉谷。
在外创业、卓有成就的本村籍“80后”企业家晏波文,被刘明灯用“乡情牌”打动,回到冷塅村“献资”。“这里有外婆、叔叔、舅舅,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我要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富裕的家园。”他带来上千万元的资金,又动员儿时的三个伙伴回乡,四个“80后”抱成一团,没日没夜地干起来,土地流转、改造环境,发展产业……
晏波文向村民保证“三不做”,不掏沙,不炸山,不砍树。 他向村民宣讲致富之路,“土地流转集中做产业,按照规划的空间格局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并承诺,“只要愿意做事,就地安排工作,让冷塅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年年有收入。”
看着他长大的村民,都信任他。日子有了“盼头”,村民们也积极“献力”。临河的农户,过去有不少搭有鸡舍、猪舍,污水流入河道,污染河流,脏乱不堪。村干部走家访户地动员,“全部要拆除!”要改变村民们几百年的习惯,本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齐心才能致富!”村民们心里有数,一家拆了,两家拆了……出乎意外地顺利,全部拆除了。
村里统一整治环境后,污水通过排污管集中排放,清澈的河水里倒映出民房,仿佛一幅水墨江南画卷。冷塅村的环境美了,月季花园建成了,农家乐开起来了,当地的农产品做出了特色,慕名而来的游人越来越多。
驻村扶贫的镇党委副书记石伟志,是冷塅村“变身”的推进者和见证者,“政府积极的作为,专家科学的规划,企业稳定的投资,村民齐心的努力,冷塅村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程毓)
来源:人民网
(编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