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桥,触摸历史光影

古城咸安,名桥荟萃。

在咸安的13个街道、乡镇中,以桥命名的竟有7个:贺胜桥、官埠桥、横沟桥、马桥、高桥、双溪桥、汀泗桥。

汀泗桥最为知名。其实,咸安有两座汀泗桥。一座是建于1247年的石拱桥,据传是由一位打草鞋的丁四老人捐出毕生积蓄修建得名,后文人改为汀泗;另一座则是1917年建成的铁路桥,1926年叶挺率军北伐,与吴佩孚会战于此,打响赫赫有名的“汀泗桥战役”,赢得“铁军”称号。

镇以桥名,桥以人名。4月下旬,记者重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汀泗桥镇,在青石板间找寻历史的记忆。

风雨廊桥话沧桑

汀泗河发源于葛仙山,从嫦娥湖流经聂家、古荆塘等村庄,穿汀泗桥镇而过,入西凉湖通往长江。

图为:古汀泗桥2012年重建

汀泗桥古桥位于镇中心,连接着该镇东、西两条古街。从107国道拐入叶挺部队昔日驻地竹厂街,沿着青石头板走到头,便是东正街,街两侧曾商铺林立,石灰墙上还留有模糊的商号。

穿过东正街,就是汀泗桥古桥。这座风雨廊桥为三孔拱桥,桥的正中央和桥廊的两头,刻有“汀泗桥”三字。据记载,该桥于明朝1547年重修,1964年一场大水将桥廊冲坏,1966年桥面修复,现在的桥廊为2012年重建。

解放前,以河为界,桥东为咸宁县(今咸安区),桥东陆路直通武汉;桥西为蒲圻(今赤壁市),沿着水路通往长江。安徽、江西和湖南3省的商家汇聚于此,不到一公里长的东、西正街曾有72家商号。“桥上宝马香车,桥下琵琶弄弦”,被称为“小汉口”。

在桥西,一栋古民居立于岸边,墙头的“三泰行”字迹还在。透过门缝,房内雕梁清晰可见。据咸安区博物馆副馆长刘强介绍,这栋房子是清代叶氏三兄弟所建,当时用于贩卖茶叶,房前是叶氏专用码头,至今还保留着泊船的花岗岩条石。

“朝辞洞庭水,晚泊汀泗桥。”汀泗桥文化站站长余大厚介绍,通过水路,湖南商人从洞庭湖到汀泗只需要半天时间,水陆交通发达,商人多在此贩运竹器、茶叶、盐以及药材。

在三泰行旁边的西正街上,有一座汀泗街最大的商号“春生裕”,因遭战争破坏,现在只保存着部分房屋,但仍是街上最大的古民居。这座古镇曾吸引无数名人,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居住于此。夕阳西下,宋朝的石拱桥、元朝的桂花树、明朝的大牌坊、清朝的老商行,留住了人们的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渐渐沉寂。长长的街道只有桥东头一家商店。老板娘胡细珍说,大家都搬到了新街,但她相信古镇未来旅游前景可期。

血雨飘来湿战袍

古桥往下游约500米处,便是京广铁路上的汀泗桥,每隔几分钟,便有一趟列车驶过。

图为:北伐时,汀泗桥战役在此打响,当年的铁路桥仍在使用,是现在京广铁路的一部分

从红花院巷步行上塔垴山,桥的西头矗立着一个方形碉堡,当年硝烟和战火换来今天的宁静。

1926年8月26日,北伐军攻占平江、岳阳后,进攻武汉的南大门汀泗桥,汀泗铁路桥被军阀吴佩孚重兵驻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攻当天,这里洪水横溢,更添作战困难。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叶挺独立团接到夜袭任务后,26日夜,在当地农民汪远福的向导下,绕道古塘角从吴军背后突袭,北伐军第十师从正面进攻,农民武装也加入支援。次日上午,吴军败退,叶挺独立团攻占咸宁县城(今咸安区),汀泗桥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结束后,北伐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1929年,为纪念在这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汀泗桥马家山修建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

1988年,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修建了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2009年5月22日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江南水乡”春光美

“一湾绿水绕古镇,幸福堰里话新篇。”

斗转星移。鸟瞰今天的汀泗桥,宛如江南水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森林文化小镇……汀泗桥镇获得了一块块金字招牌。

“汀泗风云,星星竹海!”汀泗桥镇党委书记张绪华介绍,咸宁八景有两景在此,旅游资源非常宝贵。去年,该镇完成了汀泗河的整治,河水重现碧波粼粼。该镇还进行了沿河景观整修,将两岸的步道长廊修旧如旧。

“弘扬铁军精神,要创造新时代幸福生活!”张绪华说,该镇正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全域旅游。今年,该镇整合资金,拟打造以茶产业为特色的黄荆塘村田园综合体和洪口村熊家湾生态休闲体验区,并在全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除了加强硬件设备建设,该镇还加强了对古民居、古桥、古树以及古遗址的保护,并对民间技艺、民间歌舞、民间习俗文化等项目进行保护传承。汀泗桥镇规划,到2020年,一个融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全新的汀泗桥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周鹏 通讯员 李星 胡剑芳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吴涛 摄)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