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营体系改革的先行军——蒲圻县茶工商改革历史回顾

蒲圻是现赤壁市的古称,1986年有着一千七百余年建置的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又更名为赤壁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赤壁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古战场赤壁,宛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千里绿野之上。

1980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咸宁地委、行署在蒲圻县进行农工商试点,蒲圻的农工商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先行先试之典型。该县实行茶工商、林工商、建工商等不同行业的综合经营,形成了一个溶产、工、销为一体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体系。这个县的实践证明,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城乡差别的缩小、工农联盟的巩固,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年,县烟麻茶公司的茶叶大量积压,仓库紧张,省烟麻茶公司鼓励县公司和茶叶生产单位到外地自行推销茶叶,并规定每推销1担茶叶,发奖金1元。各推销人员外出后,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市场,看到茶叶需求量很大,生产过剩是假象,是流通渠道不畅通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发展茶叶生产,搞活茶区经济,就要走一条茶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道路,于是决定先试办茶工商联合公司。

一、具体做法

经省委批准搞农工商联合公司试点后,地、县组织力量,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茶叶的产、购、供、销进行了调查,制订方案。具体的做法是:

(一)落实基数。把国家派购任务定在合理的水平上,茶农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 剩余的茶叶可以参加联合经营。蒲圻县茶叶派购的基数,经省批准,以1977-1979年3年上调的平均数7866担为基数,1980年的派购任定为8000担,一定5年不变。

(二)组织联合。坚持自愿互利、经济联合的原则。各参加单位,如生产队和大队茶场、公社茶场、国营茶场和学校勤工俭学茶园等的所有制、核算单位、隶属关系“三不变”,即不搞一个模式的联合,不用行政命令捏合,只实行经济上的联合,只是在茶叶加工、销售、入股上把茶叶生产单位联合在一起。

(三)形式灵活多样。原料、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参加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如,茶农交鲜叶或毛茶,茶工商联合公司代为加工制成品茶,则实行加工利润返还;以茶叶入股联营、代加工、代销售,除获得加工利润返还和合同优待价外,年终还要享受入股利润分红。

(四)民主集中。茶工商联合公司的权力机关是股东代表大会,代表数按股数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经理、副经理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由管理委员会聘请。茶工商联合公司的职能部门,目前是依托县的烟麻茶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副担子,两本帐。这种做法,避免了机构重叠和增加人员,发挥了现有商业企业和加工企业的作用。例如,当年新店公社群益大队向茶工商联合公司入股的茶叶,平均每斤收入4.78元,比自产自销的茶叶高1.39元,他们说:“小联合比不联合好,大联合比小联合更好。”


(五)利润返还。开始办联合企业时,群众有顾虑,说:“过去入供销合作社的股,开始还分了几斤盐,以后利也没有,本也没有了;社队企业入股没有见到钱,搞联合企业入股谁晓得能不能兑现。”为了取信于民,茶工商联合公司的销售收入,扣除直接费用(如运杂费、包装费、银行利息等)、管理费和奖励基金后,所得的利润,90%以上返还给参加联合公司的茶叶生产单位。这样,入股一担毛茶,生产单位比交售给收购部门多收入236元,一斤茶叶得到了三斤的收入。

二、作用意义

在蒲圻县茶工商联合公司的试点的最初一年中,其作为农工商联合公司的雏形,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一)茶工商联合公司是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茶农组织起自己的茶工商联合公司后,他们首先向国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茶叶的派购任务。1980年,确定该县派购的茶叶任务为9000担(蒲圻县是传统的老青茶产区,经省烟麻茶公司动员,近两年才改生产绿茶,所以基数较低),实际完成9054担;上调任务8000担,实际完成8098担,保证了国家对茶叶计划调节部分的需要。茶农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剩余的茶叶,由茶工商联合公司有组织地销售到7个省(市),滞销产品成了畅销货。茶农原来剩余的茶叶只能在当地农贸市场上出售,局限性很大,销售量有限,使投机倒把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办起茶工商联合公司后,茶叶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双方都满意。

(二)生产、加工、销售联合经营,促进了茶叶生产、适应了市场需要。如,限量收购甚至拒绝收购的老青茶,因茶工商联合公司从推销茶叶中了解到市场需要绿茶,于是把老青茶改为生产绿茶。1980年比1979年,增加生产绿茶8100担。又如,了解到外地花茶畅销,1980年比1979年增制花茶8500担。1981年了解到广东省低级乌龙茶紧缺,双方签订了合同,由广东的茶叶收购单位派专人到蒲圻县指导加工乌龙茶,使原来销售价格仅0.4元1斤的洒二面茶,制成乌龙茶后,价值提高到2.7元,提高了几倍。一年来,茶农从试办茶工商联合公司中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增产茶叶的积极性。1981年初,全县茶园的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6万多亩茶园全部进行了深翻培土,改造了低产茶园3000多亩,新发展茶园1700多亩,增加茉莉花10万盆。1981年春,茶园又施下化肥900吨,春茶产量比1980年同期增产30-40%。

(三)兼顾国家、集体、茶农的利益,调动了三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茶工商联合经营的茶叶,是茶农在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多余的产品。茶叶生产发展了,茶农增加了收入,国家的税收、利润也相应增多。如1980年,蒲圻县实际完成茶叶工商税96.8万元,比1979年的91.1万元增长了6.3%;利润计划为23万元,实际完成25.4万元,比1979年的24.27万元,增长4.7%。茶工商联合公司1980年代茶农加工、销售茶叶2.08万担,获加工利润和商业利润390.3万元。其中以价格形式和入股分红形式返还给茶农的为316.6万元,占总数的80.1%;集体增加了积累,提高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据统计,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几个月内,全县茶叶初制加工厂从74个增加到136个,增添揉茶机和烘干机共180多台;联合公司用68万元直接扶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新茶园和增加茶厂加工设备。同时,有些茶叶生产单位还抽出资金购买化肥给稻田施肥,支持粮食生产。1980年比1979年,全县茶叶增加收入共达534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得18元。1980年虽然粮食因灾减产5850万斤,但年终分配人均131元,仍比1979年增加了4元。

作者:咸宁市档案局 傅 宏 陈秋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