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边的药材基地里,农民劳作其间;一块块绕山转的油茶林吐着翠绿,吸引游客;一个个村办扶贫车间,忙碌着产业工人的身影……5月下旬,记者深入通城各地,看到一幅幅产业扶贫的精彩画卷,感受到干群一心精准扶贫的磅礴力量,一场拔穷根造民富的工程正在幕阜山腹地通城火热上演。
中药材种植“治”了穷根
“穿着皮鞋在药材地里务工,每月按时发工资,过年分红,农忙家里种田,还能照顾母亲。”5月31日,沙堆镇瑶泉村贫困户姜改平在千亩药材基地除草,唱着山歌说。
姜改平是村里贫困户,父亲去世,母亲患精神病。2016年,他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不仅成为股民,还转身为产业工人,如今彻底告别贫困。
治好贫困病的是药姑山生物科技公司瑶泉药材种苗培育基地。该基地培育黄精、钩藤、白芨、白术等10余种名贵中药材,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四提供一回收”模式,由公司投资建设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提供种子、种苗、生物除草剂、并免费提供技术给种植户,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药材收成后由公司按市场价格统一回收。同时,与村里69户产业扶持贫困户签订土地入股分红及用工协议,确保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日工资不低于110元,年收入2万元以上,另外还在村贫困户中培养药材种植专业技术骨干,传帮带普及中药材种植技术,创造更好的收益。仅去年,通过产业扶持带动贫困户平年增收1万余元,土地入股的49户贫困户获得分红22万元,为20户基地用工贫困户发放务工工资20万元。
种药材治贫,已在全县展开。通城县借“江南天然药库”药姑山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品种“隽六味”(黄精、七叶一枝花、白芨、白术、钩藤、金刚藤),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共发展种植企业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22家,种植面积发展至6万余亩,种植品种30余个。丽明公司流转土地3600亩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周边100多户贫困户共同致富。裕丰生态农业与当地贫困户合作,在高山上建成种植基地1千余亩,实行生态林与黄精、玉竹、贝母、七叶一枝花和白芨立体化种植,“山上有林、林下有木、木下有草”的立体化种植模式,得到了省农科院专家的充分肯定,又在深度贫困地区给贫困户开了一剂致富良方。
通城县是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重点贫困村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万户10.65万余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如何医治贫困,确保贫困村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我们牢牢抓住发展扶贫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下足绣花功夫,形成了油茶中药材种植及林下经济、畜牧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电子商务、劳务务工、特色产业等八大主导扶贫产业。2017年底,全县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26472户,覆盖率达到82.7%。”正在药材基地调研的县委书记熊亚平胸有成竹地说。
产业扶贫资金先行。该县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出台《通城县精准扶贫“产业扶持”因户施策办法》,今年全县又整合产业扶贫资金7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产业。同时,对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组织新建产业扶贫基地的,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全县共安排扶贫小额贷款1.8亿元。
有了资金活水,浇开了产业花。各乡镇会同驻村工作组一道,找准贫困户“病因”,确定了贫困户自我产业增收项目,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着力发展中药材、油茶、茶叶等主导产业。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山林面积大的地方以发展油茶、茶叶、中药材等经济林为主,辅之林下经济和养殖业;平畈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和蔬菜为主;靠近公路、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发展草莓、葡萄等特种蔬果和观光采摘农业为主。如今,通城扶贫产业茁壮成长。 去年至今,全县种养加基地共投入资金2.3亿元,建成种养加产业基地2246个,面积6.82万亩,带动贫困户12180户,加上贫困户自我发展,可带动70%的贫困人口脱贫。
油茶产业“香”了贫困户
初夏的午后,在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油茶果基地里,公鸡在油茶林下扑打着翅膀,贫困户徐辉升边除草,边开心地说,在黄袍山绿色产品公司的帮扶下,尝试“油茶+茶叶+药材”种植新模式,百亩油茶地间种白芍、黄精等药材,亩产值2000元,油茶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还有近3000元的纯收入。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袍山绿色产品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承包人”等方式建设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6.12万亩,与全县11个乡镇78个行政村2410多户贫困户签约合作种植油茶,带动周边农户7600多户。黄袍山公司正在围绕重点贫困村加大油茶基地建设力度,在每个贫困村推广建设高产油茶基地500亩,扶持每个贫困户建管油茶基地50亩,达产后,贫困村每年油茶毛收入100万元以上,贫困户年油茶毛收入3万元以上。让贫困户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来源,从而达到助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当地一片茶叶也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全县茶园总面积6.9万亩,年系列产值3.5亿元,茶叶生产基地18个,基地带动贫困户536户1650人,人平增收4400元。
通城县201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返乡创业试点县,一手抓“回归工程”建设,引进能人回乡兴办实体企业,一手抓带动贫困户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现全县回归企业857家,年安排就业3.2万余人,其中通过“工厂进村、车间入户”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就业4300余人。
该县积极调动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中来,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与贫困户共建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抱团发展。目前,黄袍山公司、新三汇等60多家龙头企业、200多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2000多户农业大户,主动投身精准扶贫,出资近两亿元,建设无土栽培蔬菜、香菇、湘莲、百合、山泉水小龙虾等特色种养基地100多个,共带动538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不愁销“富”了养殖户
眼下猪肉价格跌到最低,养猪大户欲哭无泪。
大坪乡栗坪村养猪贫困户许四维却笑着说,我们有合作社这个红本本,只管养,一样不愁价格伤人。
他说的红本本,是新三汇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他签订的“四提供一回收”养猪合同。当地创业青年李金刚十年前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拥有128栋猪舍,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万余头,一种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正引领着村民养猪致富。
栗坪村许多村民想多养猪,又没本钱,缺技术。
李金刚决定以养殖场为依托,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养猪,推出“四提供一回收”服务,提供优质仔猪、提供全价饲料、提供防疫治病、提供养殖技术,包回收肥猪。
这样养猪大户不用愁饲养,更不用愁销路。一下子吸引了大坪村、来苏村、栗坪村等地50多户养猪大户。
特别是现阶段,猪肉价格持续低迷,李金刚还坚持养满猪舍,定期回收肥猪。
栗坪村四组许世维,今年初从新三汇领养50头“鄂青一号”优质猪,合作社带钱上门收购,扣除全部开支,平均一头猪净赚400多元钱,有了2万元的纯收入。许四维高兴说:“这样讲信誉,我们养殖户有什么不放心呢!猪价再低也不怕。”
许四维只是新三汇养殖合作社219户中的一员,当初望着日渐长大的肥猪,他又喜又优,喜的是可以出栏了,忧的是猪肉价正下跌,按现在的行情,一头猪得亏100元,他担心新三汇在收购价上会打折扣。看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许四维计划下一步发展到100头,一心一意与新三汇合作。他发家致富的希望全部押在养猪上。
“不管肉价如何变动,我一定会按合同办事,要亏亏自己,决不让社员上当。”碰到每一个合作户,李金刚都会再次给他们承诺,为了弥补损失,保证合作者和职工收入,李金刚把做生意赚的钱都投入进来。
良好的信誉,李金刚赢得了农户信赖。今年上半年,合作社新增社员35户,带动316户贫困户养猪致富。
他还建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仓储冷链物流等,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让更多贫困户走加工增值,增收脱贫致富路。
富康农牧公司董事长付召武十年前联合周边47户养猪大户成立了富康养猪专业合作社,新建了存栏1600头母猪的繁殖场。目前,已发展社员128户,对社员统一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社员”的“一扶六包”(扶持建猪舍、包技术培训、包优质仔猪供应、包优质饲料供给、包疫病防治、包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包每头猪赢利100元以上)的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优质猪1万头以上,每年为社员和对外提供仔猪4万头。
截至目前,全县有628家生猪生态规模养殖场(户),2家省级和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17年全县生猪出栏85.01万头,玉立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富康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全县1268户3562人养猪稳定脱贫。
乡村旅游“活”了经济
月季花香,游客满门。每天一大早,麦市镇冷塅村贫困户胡庆元不再是赤足下田,而是戴上红袖彰,跨进飘香的月季庄园当起管理员,忙完了,他还要同妻子一起张罗农家乐,接待游客。
“冷塅月季庄园开发,给村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给村民和贫困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助推了乡村振兴。” 冷塅村支部书记胡训保望着满园游客笑得合不拢嘴。自开园以来,前往冷塅村沉锣湾月季庄园赏花、游玩的游客流量达8万人次,仅景点门票收入10万元以上,月季花卉销售收入7万余元。
去年以来,冷塅月季庄园带动110户农户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户38户,人均增收近5000元。同时,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21家,促进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
该项目由麦市镇在外创业人士晏波文返乡带头兴建,总投资20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形成“一湾、三园、四谷”生态格局,他们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集旅游观光、苗圃培育、苗木销售、婚纱摄影等生态农旅产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实现经济转型。
“只要贫困户愿意做事,就地安排工作,让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年年有收入。”晏波文说。
冷塅村是通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贫困户“就业创业兴业”的一个典范。
去年4月,县政府主导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启动马港镇界上村东山中心屋场、麦市镇冷塅村沉锣湾月季庄园建设,同时引入社会资本8000万元配套产业,两个示范项目8个月内全面建成,成功吸附128户贫困户以土地租金、扶贫基金折股形势参与经营受益。
两个景点仅开园当天,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沉锣湾月季庄园流转土地196亩,76户贫困户当年入股分红50余万元,务工收入38万元,全部成功脱贫。
县长刘明灯信心百倍地说,今年,县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乡镇主责、专班主抓”建设模式,已筹集资金3亿元,计划引导社会资本7亿元发展产业,启动了15个村34个自然村湾美丽乡村建设,为贫困户脱贫注入强大动能。
近年来,通城县采取PPP模式,融资50余亿元,着力打造黄龙山、黄袍山、药姑山、锡山等7大核心景区,建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基地30多个,带动6个乡镇268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尤其是省级扶贫重点工程幕阜山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带动沿线4个乡镇14个村成功脱贫出列。(记者 黎海滨 通讯员 刘建平)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