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石溪彩米 让衰落山村重现光彩

一个日渐衰落的传统山村,因为“彩米”又现生机。6月21日,记者前往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了解该村彩稻的故事。

传统品种重获生机

石溪彩米,指石溪珍珠红米、乌紫米、黑壳糯米3种稻米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混合米,形成红、紫、白三种色彩。黑壳糯米原产通城黄袍山,有百年以上种植历史,2015年通城县农业局担忧品种失传,移交石溪村保种种植。珍珠红米、乌紫米则为地道的石溪村传统品种。

blob.png

石溪村一组90岁老人李富清,祖居海拔600余米的见鸡山上,代代传承种植珍珠红稻、乌紫稻,已有300多年历史。珍珠红稻、乌紫稻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李富清一般只种一二亩,仅自家食用。

石溪村与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白石村交界,是一个偏僻的贫困山村。

2015年,白石村开发了见鸡山乡村旅游景点,同属见鸡山的石溪村也热闹起来了,一波一波的湖南游客来到石溪村。石溪昌盛家庭农场负责人熊昌新,用舅舅李富清送给他的彩米煮饭,招待长沙来的游客。饭后,游客们争相购买彩米,这让熊昌新萌发了开发彩米的念头。

2016年,他筹资成立了石溪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户52人,组建湖北石溪彩米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20亩,建立生态彩米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服务协议,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服务。

农民纷纷返乡种彩稻

2016年种植彩稻620亩,其中珍珠红稻300亩,乌紫稻320亩,收获纯天然彩稻9.6万公斤,产值100余万元。公司配制的彩米按30元至40元/公斤价格投放市场,销售一空,彩稻种植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

彩稻开发吸引了打工人员返乡创业。2017年,该村荒芜了近10年的400余亩水田,全部种上了彩稻。近两年,该村务工返乡166人,占在外务工人员一半以上。

去年,全村147户农民入股公司当股民,共种彩稻1058亩。大伙还筹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原料仓库、高标准成品仓库2000平方米。

认证为有机转换产品

“要将农民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避免入田。”6月21日,通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杜六甫,陪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级高工朱仁山,一同前往石溪村进行技术指导。看到清澈的石溪水纵贯全村,村民正在积极打造有机产品,朱仁山给出建议。

彩稻沿用传统耕种模式,稻田种绿肥当肥料,牛耕田,手插秧,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人力收割,非动力机械脱粒,全程按照有机食品标准操作。为了避免高温下的水泥场地二次污染,公司购置160床竹制晒帘晾谷。

通城县农业局与马港镇政府在石溪村划定15平方公里的生态稻米保护区,组织农技推广中心、绿色食品办公室、土肥站等专家,为彩米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17年,咸宁市农科院帮助石溪村制订了通城石溪彩色稻生产流程标准。当年8月还通过杭州中农有机质量认证中心评审为有机转换产品。石溪村申报的“见鸡山”牌彩米商标,经国家工商部门正式批准注册。(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黄长平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