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达180公里的柏油公路,在湖北南部的幕阜山间蜿蜒,公路两旁青山环绕,翠竹葱茏。这是位于崇阳县境内的幕阜山旅游公路,它的开通聚集起48个绿色产业项目,贯通了6个山区乡镇,串联着6个特色小镇,是崇阳县名副其实的产业路、扶贫路、生态路。
“要致富,先修路”。崇阳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落后的交通条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残酷的现实倒逼崇阳县必须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随着幕阜山旅游公路的贯通,从崇阳县城出发一路向南,茶叶、油茶、楠竹“三大百亿”绿色产业借助便捷的交通货运条件蓬勃发展,一条包括1.89万亩茶园、1.2万亩油茶、19.18万亩竹林的幕阜山绿色产业带被开辟出来。
铜钟乡紧紧抓住崇阳“一条路”的发展机遇,利用幕阜山丰富的野樱、楠竹等资源,先后引进了14家企业。湖北金箸竹业公司、楚峰木业等8家企业在小微企业创业园区落户。该乡正在建设龙泉山万亩野樱花度假景区、马安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4个重点旅游项目,并成功申报了湖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乡镇。
立足山区县实际,崇阳县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从“一条路”的乡村建设思路上延伸,创造性地提出了崇阳乡村振兴“5+”模式,即“一条路+配套建设,活跃一边天;一个人+共享理念,带出一批富;一份权+流动利用,变成一盆金;一幅画+乡村旅游,炒热一方土;一面旗+综合治理,振兴一个村”。
一条路带活了一片天,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则是农业人才。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就要先把乡村打造成安居乐业的家园。崇阳县为了留下和吸引振兴乡村的“一个人”,出台鼓励市民下乡的“黄金30条”、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钻石6条”、鼓励能人回乡的“四张牌”等政策措施。在全县12个乡镇服务中心推行政务改革,打造登记零门槛、办理零延误、服务零距离的保姆化服务,最大限度地优化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在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吸引下,崇阳成为了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兴业的热土。桂花泉镇三山村周炬华回乡成立炬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饲养波尔山羊1000多只,栽种楠竹、松树面积达5000亩。凯信传媒集团老板沈亚明回到家乡金塘镇畈上村,投资2亿元建成风靡鄂南的柃蜜小镇,并采取“公司+农户”的共建共享模式,每年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费120多万元,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2017年,该村年户平均收入突破4万元,使“一个人+共享理念,带出一批富”的愿景得以实现。
既不临江,也不傍海,崇阳村民的发展观念长期受到山区地缘条件的制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期湖北森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到崇阳投资苗木产业,选定了青山镇天灵山一片6000多亩的荒置土地,但该镇老百姓不愿放弃自己的土地用于集体耕种,导致征地陷入僵局。经过县政府多轮逐片开发示范,先期应征村民的荒置闲地价值陡增,亩平租金达到50-100元。村民们逐渐尝到了土地升值的甜头,共同促成森旺公司5000亩优质苗木基地的建成投产。
通过实施拆旧复垦,崇阳“一份权+流动利用”的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了村庄用地布局,搞活了土地流转。把分散于各家各户的土地整合起来,采取租赁或入股形式,有效地将闲置的权益变成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切实解决了农户无钱参与发展的现实难题,让农民手中的沉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可流动的“金山银山”。
崇阳县境内,保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堰、古桥、古寺、古树等文化遗迹。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崇阳县因地制宜,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建设,转化成地域旅游特色。铜钟乡大岭村聘请中国美院画家绘制野樱主题的村庄壁画,吸引了10亿元的企业投资开发野樱资源。“一幅画”振兴了大岭村的旅游业,也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近年来,先后有60多家企业投资120多亿元来到崇阳县开发山水资源,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养生休闲等新业态风生水起。
前有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的阻碍,后遇人才流失、资源闲置的束缚,崇阳县基于自身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隐痛,探索出乡村振兴的“5+”模式。在该模式的推动下,乡镇间的距离拉近了,绿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的闲置土地变成了稳定增收的产业用地,乡村生活愈加令人向往。
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对记者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发展的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结合崇阳发展实际探索出‘5+’模式,就是要走出切合崇阳实际的‘崇阳路径’,打造全省甚至全国山区县乡村振兴的‘崇阳样板’。”(记者 魏昊星 陈亚曦 通讯员 王新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