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了!一份最新出炉的数据,印证了咸宁市民的感觉:今年上半年,咸宁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3.8%,同比提高12.3%;PM10和PM2.5浓度均值同比分别下降18.3%、25.9%。
这是咸宁在长江大保护中交出的不俗答卷。
刚柔并济保护碧水蓝天
从通山县燕厦乡码头进入富水湖,远山如黛、湖面开阔,令人心旷神怡。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的富水湖网箱密布,航道十分狭窄,行船时必须十分小心。
富水湖沿湖5个乡镇,5万多人临湖而居。自2016年底开始,通山县委、县政府按上级统一部署,拆除围网,为富水湖松绑。为了补偿渔民损失,通山县自筹资金8000万元进行奖补,拆除4.6万口网箱;同时对富水湖沿岸35家涉水排污企业进行整治,规范了排污行为。
沿着嘉鱼县长江岸线驱车,被拆除的码头已全部平整植树种草,绿意盎然。
嘉鱼县长江段有109公里,需整治的码头29个。这些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2000万吨,码头拆除后,货物吞吐量减少1200万吨。嘉鱼县主要负责人表示: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算大账和长远账,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
咸宁市交通运输局统计,全市37个非法码头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码头堆场设施设备已全部搬离现场,植树面积近1300亩,恢复长江岸线近4.6公里。
长江大保护,决不止于保护长江航道和长江堤岸。
咸宁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徐亚平介绍,从农业到工业,从长江岸线到支流,从湖库河流水体到田林山场,从项目到制度,正密织立体防护网。
去年,咸宁市9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完善了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21家企业建起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全市湖泊水库围网全部拆除。今年来,陆水湖流域3个大规模畜禽养殖场关闭;王英蔡贤水源地4个畜禽养殖场被取缔。同时,实施精准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484.8万亩,共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0.5万吨。实施标准化生产,亩均减少农药用量8.2%。
破旧立新咬定绿色发展
咸宁是全国知名的楠竹之乡。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完成新造竹林面积12万余亩,竹林基地、园区面积超过165万亩,立竹总量达3亿根。
长江大保护,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可再生的竹林做文章,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咸宁人勇于实践。
通山县西坑村,一车竹炭运往武汉,可以卖到4万元。竹农华友生说:“没想到竹子加工的边角料制成竹炭,还能卖出好价钱。”4年前,他与众多村民都在叹息,村里的楠竹长不大,成竹不好卖。
在咸宁市百亿竹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下,西坑村转变发展方式,筹资300余万元,于2014年兴建楠竹加工产业园,先做竹筷、竹丝,2017年进军竹炭加工。过去村民卖一根原竹收入只有10元,如今通过加工提值,同样一根竹可收入50多元。
在咸安森工产业龙头企业——巨宁公司,一车车重组竹装车后,陆续发往欧洲。公司副总经理章冰说,这几年巨宁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定位于生产户外重组竹产品,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路线。
巨宁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优化重组竹制造工艺,先后推出重组竹庭院、阳台、卫浴定制产品,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如今,产品畅行德、英、日、比利时等国。
2017年,我市竹加工企业32家,主产品涉及六大系列600多个品种,年产竹地板、竹笋、竹炭、竹制家具等制品总产值超过25亿元。竹林旅游年产值超过7亿元。
竹藤加工,竹酒加工……目前,围绕竹产业的发展链条,正在不断拉伸、加粗。
出台幕阜山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主支线288公里范围内建设示范段;引进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投资约136亿元,在咸宁市区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孝子山、双龙山以及二山之间区域,探索一个可复制的森林振兴“咸宁模式”;计划投资74亿余元,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打造公园城市,发力“一城十区二十景”……
咸宁紧紧围绕中部“绿心”目标,抢抓长江大保护历史机遇,在破旧与立新中积极构建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
来源:湖北日报
(实习编辑 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