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牮纸”:传统工艺成为景区重要文化元素

通城黄龙山,系幕阜山系中的一座大山,只角楼、天岳关、牮楼咀等风景名胜让这座山充满底蕴,特别是这里的“牮纸”,曾创造湘鄂赣三省百姓边贸的奇迹,在上世纪30年代,牮楼咀有“小南京”之称。连日来,记者来到通城天岳村,“牮纸”的民间制作过程进行了采访。

1241061.jpg

8月中旬,立秋之后的黄龙山,凉风习习,十分惬意。从山脚到山顶,漫山遍野的翠竹让这里成为绿海,山顶的“大风车”正在转动发电。在天岳村牮楼咀,溪水从牮楼桥下方奔泄而下,涧边的水车呈梯队排列。

“咚、咚、咚”随着水车吱吱呀呀的转动,推动着木碓冲击着石臼中的竹子,今年52岁的村民岳梦龙介绍,这叫做舂麻,通过一年浸泡、六天六夜蒸煮等工序后,竹子在这里被舂一周成为竹麻。

山上盛产楠竹,村民以此为原料,利用汉代的传统造工艺造出“牮纸”,牮纸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可以作书画稿纸、冥纸等,传说牮纸还曾受到南宋名将岳飞的称赞而扬名。

牮纸的流通让这里成为湘鄂赣三省边民贸易往来重地,老人们说,这里没有什么田地,但沿着小溪,纸坊一个挨着一个,家家户户造纸,上世纪30年代特别繁华,一度有“小南京”之称。

1241063.jpg

岳梦龙家里就是一个造纸作坊,他在坊里将纸浆调好后,荡料入帘,经他轻轻捞起,铺满浆料的竹帘在他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待水滴尽轻轻一扣,便是一张纸。在他的房里,他的妻子卢秀真和一村民分别坐在长条登边,将一墩墩湿湿的纸,像捻鸡蛋皮一样,一张张将纸揭下来叠好。在他们的头顶,有用竹席阴凉着纸张,一叠叠一层层。据介绍,纸凉干后捆成捆就可出售了,每捆2000张纸,有3.5公斤可卖150元。

1241062.jpg

“我还注册了商标!”岳梦龙说,每年从农历二月到十月在家造纸,因有72道工序,过程繁杂并且周期长,村里20多家作坊现在只剩4家,他的孩子们不愿意呆在家里,他和妻子在家守着这工艺。

“通城黄龙山牮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岳村支书胡兰凤说,天岳村在黄龙山景区里,有凤凰翅、只角楼、天岳关等著名景点,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目前全村256户中已有48户农家乐,村民们憧憬:景点建设完成后,会吸引更多能人返乡,届时天岳村将成为三省交界的名村,乡村振兴的愿景也将成为现实。(记者 周鹏 摄影记者 萧颢)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