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讲习嘉宾

王明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长期研究食物安全与发展、畜牧业经济


提  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鄂州市视察时指出


任何时候都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Q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也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在粮食连年增产的今天,为何还要突出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有怎样的意义?

王明利: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粮食安全极为复杂,到任何时候粮食安全这根弦都不能松。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农村的空心化也影响着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这也是有历史教训的。因此,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也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二者不可偏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粮食安全要求的范围更广、内涵更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不仅要保障城乡居民吃得饱,还要保障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此外,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的消费快速增加,今天的粮食安全已超越了大米、白面等口粮概念,必须关注包括肉蛋奶的整个食物安全,即大食物理念下的粮食安全。一要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即“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要保证结构合理,即“口粮、饲料粮和优质牧草”三者结构要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和肉蛋奶等的多元需求。三要保证优质营养,即在满足吃得饱的基础上,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此。四要坚持绿色生产,即要扭转过去农业生产中“大肥大水大药”的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减少各种超标,杜绝非法添加,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五要引导科学消费,减少食物浪费和过度消费。


要解决“怎么种地”和“谁来种地”

的问题

Q

记者:中国正奋力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缺粮”“吃不饱饭”的情况逐渐被大多数中国人淡忘,但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王明利: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粮食生产常常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尽管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多年增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里的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也包括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经营决策的改善、政策革新及应用等。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生产低效化日益严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重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有效保障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绝不意味着降低粮食生产

Q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不用再生产这么多粮食了?今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是要压低粮食产量呢?

王明利: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同样,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也在连年增加,国内粮食出现了“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的格局,主要畜产品也是进口量连年增加,基本没有出口。


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高;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品种不能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努力推进节本、提质、增效,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需求,全面提升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因为国内粮食过剩,并不是要压低国内粮食生产;把供过于求的粮食品种下决心调减下来,也绝不能简单理解为调减粮食总量。今后粮食生产不仅不能压低,而且还要加强,特别是在节本、提质、促特、保优等方面加强,通过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求,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保障生产能力和潜力

Q

记者: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传递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上怎样的理念和思路?如何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王明利: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要关注实现“多少连增”式的现实生产水平,更要关注保障未来可持续均衡供应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耕地红线的坚守、耕地质量的提升、充足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供应、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保障我国未来可持续的粮食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后的粮食安全战略,不仅关注现实生产水平,更要关注可持续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力,即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用途不改变。保障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于生产粮食,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必须严防死守,绝对不能突破。持续推进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整个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强化以种业和生产机械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将农业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必须下大力气持之以恒推进以种业和机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扭转目前这两方面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在科技推广体系构建方面,坚持实施以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等共同推进的多元科技推广体系。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