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大灾大干——咸宁市精准扶贫灾后重建纪略(二)

云上咸宁报道 不久前,罕见的大风暴雨席卷了我市城乡各地,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迅速行动,深入抗灾一线,带领群众百姓抗灾自救,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志雄歌。其中,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和崇阳县天城镇蛤蟆石村不但实现了灾后自救重建,而且趁热打铁,转变思路,利用项目政策因地制宜,把水灾的破坏力变成了全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推动力。

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抢抓机遇  变灾为利

大岭村位于铜钟乡东南角,全村10个村民小组共579户散落在25.9平方公里的山地间。由于山多地少,大岭村常年守着沉默的山林和微薄的田产艰难度日。2016年,市县乡三级相关单位通力支持,市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全力协助,以产业发展 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美化等工程,使大岭村的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走上了协调共进之路。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单是上半年,大岭村就先后遭受了三次水灾,基础设施被破坏,产业投入被蚕食,基于传统农业的脱贫之路屡遭重创。

天要下雨,人要吃饭,不能让天灾砸了村民的饭碗。大灾过后,首要任务是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复重建。因为有工作队的支持,大岭村村民群策群力、自主自救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积极向干部献言献策,主动出人出力,双方一拍即合。

上半年,驻村工作队对大岭村产业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两种两养”,培植起了白崖山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黑山羊/竹林鸡养殖基地、佛手瓜基地、高山云雾茶基地、楠竹基地和光伏等一批长短结合、种养结合、集散结合的产业项目。不料,三次大水的洗礼,让村民和干部彻底认识到单靠传统农业脱贫致富的局限性。

2016年以来,大岭村驻村工作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每一次水灾,都是对这些工作的检验和反思,促使驻村干部把救灾重建与锤炼基层干部  结合起来,与打造秀美大岭结合起来,与实现全面小康结合起来,转变思维,抢抓机遇,为大岭村的脱贫致富打下长久坚实的基础。

崇阳县天城镇蛤蟆石村——亲力亲为  不破不立

蛤蟆石村位于天城镇以西约3.9公里处,12个小组共465户村民聚居在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里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遇上天灾,本就看天吃饭的村民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在今年受灾的农产业中,农春园水果专业合作社的3000棵早收梨损失尤为惨重,挂果待收的丰水梨被风雨打得七零八落。为了减少损失,合作社经理不得不起早贪黑抢收成,跑销售。可面对十多万斤的存量,凭他一己之力,实在是杯水车薪。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迅速反应,实地勘察受灾情况,制定补救方案,并迅速动员各方力量,全力开展工作。

以灾为鉴,以工作队的帮助为鼓励,农春园水果专业合作社不等不靠,更加积极地发挥产业负责人的主体作用。他打算利用互联网提高分销效率,并引入产业配套合作方式升级产品、优化结构,把大灾变成提升产业价值,实现长远利益的机遇。

在驻村工作队的眼里,蛤蟆石村今年的水灾也算是喜忧参半,村里的学校旧址冲毁之后,腾出了一片平坦空地。工作队员趁势而为,迅速引入光伏发电项目,把废墟变成了扶贫增收的风水宝地。

目前,蛤蟆石村的精准扶贫对象为30户共99人,包括扶持发展7户、易地搬迁13户(含同时享受政策6户),教育培训3户、医疗救助4户(含同时享受政策1户),低保兜底10户,所有贫困户计划2016年全部脱贫。大灾面前,驻村工作队抢抓机遇,变灾为利,把灾后自救重建当做落实产业、精准施策的难得契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更加坚定了群众自主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编辑 张铭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