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南林桥镇多轮驱动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云上咸宁报道(通讯员 申丽萍)日前,走进通山县南林桥镇,瓜蒌、茭白等绿色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旅游火爆升温,小桥流水、干净庭院等人居环境展现新貌......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今年以来,该镇紧紧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标五个全面振兴靶向施策,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新时代南林桥镇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重塑业态,激活产业新动能。立足镇域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业、田园综合体,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打造“有产业”的乡村。紧抓特色板块建设,培育发展再生稻3500亩,五彩稻试验种植300亩,发展山桐子上万亩,油茶3000亩,茭白、瓜蒌等绿色无公害蔬菜2400余亩,火龙果、葡萄等特色水果500多亩,引进武汉军威集团建设石垅村银杏铁皮石斛生态农业基地,12个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态势形成。借助成功申报市首批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契机,突出石门楚王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温泉、古民居、茶马古道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世外桃源风情古镇;推进引资1.8亿元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建设和平·玫瑰小镇。

着眼绿色,提高质量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打造“有颜值”的乡村。营造宣传大格局,上百条环保横幅进机关、进村湾、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五进”活动顺利开展,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出动流动宣传车50多次,制作宣传栏20个,结合160多场屋场连心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知识“流动课堂”20余次。以“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和“绿色引领、生态家园、美丽乡村”清洁志愿活动为载体,开展清洁志愿服务活动30多次,推动全民参与碧水蓝天保卫工程。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港路片山桐子生态示范园,提高精准灭荒成效。开展全域性镇村环境整治,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建造垃圾污水处理厂,抓好“厕所革命”民生工程,彻底推进农村面貌换新颜。

树立新风,丰富精神提内涵。注重建设新时代“有乡愁”的美丽乡村,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质。开展党的理论成果、精准扶贫政策、平安法治建设等各类百姓宣讲100余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村湾落地生根。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阵地功能,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定位,对全镇49个宗祠进行整体包装,以石门村的楚王山宗祠为改建试点,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本土文化,配套建设好农家书屋12个、文化广场10个,突出当地特色和“一村一品”的主题,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精气神”。深入开展“继承传家宝、传承好家风”活动,开展“最美家庭”、“孝德之星”等特色主题活动20多场,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民俗乡风。

创新体制,实现科学精治理。探索精细化治理乡村模式,打造“有秩序”的乡村。创建“便民服务室”,努力实现“一站式”办理和“一门式”服务,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一级。打造村级“三治四堂五共一体化平台”,将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与村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大力开展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农家草堂、梦想课堂新时代宣讲活动,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社会治理平台和模式,引导干群团结一心治理乡村。12个村成立乡贤理事会,组织开展乡贤回家乡、话家乡、献计策、谋发展活动10余次,通过屋场连心会、村湾夜话会等形式,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在乡村振兴中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

筑牢堡垒,夯实组织强引领。建强阵地,启动2018年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充实人才,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方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0名,新发展党员10名,转正10名,充实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培育骨干,开展种养殖技术及就业创业培训20多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有人”;正风肃纪,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落地,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明确村级权责清单30条,为“微权力”戴“紧箍咒”,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