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通城全媒体记者 习水文)观赏乡间初夏美景、追寻千年瑶祖足迹、感受古瑶文化魅力、体验乡间田园生活.......位于通城县药姑山脚下的“中华古瑶第一村”——大坪乡内冲瑶族村,2019年12月31日开园以来,景区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这段时间,一直赋闲在家、靠低保为生的残疾贫困户胡细龙,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景区保安,这让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一天两班倒,2200元/月,不仅工作轻松,还可以照顾读小学的女儿 。”谈及目前的幸福生活,胡细龙抑制不住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古瑶文化焕发千年穷村魅力
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古瑶文化深厚,境内石寨、石屋、石门、石洞、石井等古瑶遗址众多。2012年,药姑山下的内冲瑶族村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如何让古瑶文化发挥最大效应,让守着金山挨饿的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最迫切解决的一件事。”内冲瑶族村支部副书记、主任胡金文如是说。
2018年,通城县委县政府在大力开展古瑶文化研究与保护的同时,立足大药姑山旅游规划,挖掘潜力,打造品牌,实现古瑶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
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打造瑶族风情村,打响“中华古瑶第一村”招牌;创建融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于一体,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民宿、餐饮、会议等于一村的4A级景区;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乡村旅游精品,同时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河道改造、人居提升、文化传承“四大工程”,使之成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
旅游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这段时间,将自家楼房改造成农家乐的贫困户胡梦保显得格外忙碌,据他介绍,随着组团、自驾游的游客不断增多,每天到他家吃饭住宿的人特别多。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来桌,最少也有3、4桌,除掉开支,一个月的纯收入大概有5000多元。”
媳妇也在旅游公司当清洁工,每个月能拿1800元,这些改变让胡梦保对自己脱贫充满了信心。
景区人气和知名度迅速飙升,让瑶族村的经济活力凸显。
农家乐、民宿、小吃店、瑶服体验店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让世代以农耕和务工为主的村民做起了“旅游生意”。
在深圳上班的胡佳南春节前就辞掉了工作,在自家门口摆摊卖起了旅游产品。“以前这里又穷又偏,环境也差,这里的人做梦都想出去,现在,环境变好了,又有了经济来源,住在这里是一种享受。”胡佳南感慨地说。
如今的内冲瑶族风情村,一条宽敞的沥青公路穿越村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屹立路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村落内树木吐绿,花儿芳香,盈盈清水与古朴典雅瑶族建筑相得益彰。
三五成群游客或徜徉于游人步道,观赏乡间春色美景;或参观古瑶文化陈列馆,追寻瑶祖足记;或嬉戏于湿地长廊,体验呐喊喷泉的乐趣;或身着瑶族传统服饰,体验瑶族特色民族风情。
一个拥有千年历史文化,贫困落后的山区村已逐渐变成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新农村。
产业发展提升强村富民能力
眼前正值除草施肥的关键时期,在内冲瑶族村柿子产业园内,当地贫困户正在基地里除草。
“我有3亩地,以前都是荒的,现在流转给村里,不仅有租金,还可以到里面务工,150元一天。”贫困户胡二含说。2019年2月,由村里投资建设的柿子产业园,采取“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捆绑99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新路。
“目前我们在借助古瑶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依托本村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增加村集体经济和老百姓的收入。”大坪乡内冲瑶族村支部副书记、主任胡金文说。
在全面落实易地搬迁、政策兜底、健康医疗等扶贫政策的同时,村两委扬优避劣,以种植养殖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柿子、勾藤、黄精、黑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采摘园和示范基地,实现四季有花、田里有瓜、树上有果、园中有药。
内冲瑶族村村民胡和保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于2017年投资200万元,发展猕猴桃套种黄精基地200多亩。 “我们这个基地前景不错,捆绑了47户贫困户,他们在基地里务工,工资高的一年可以拿两万多,工资低的也有几千元。”胡和保介绍说。
一直在外创业的党员胡有志,也抓住家乡旅游开发的机会,不仅回乡办农家乐,还成立了通城瑶乡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致富。2019年,种植合作社共吸纳110户贫困户就业,每年分红达到7万多元。
目前,该村已建成黑山羊养殖、钩藤种植、桃李以及杮子种植4个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219户稳定脱贫致富。
借力“中华古瑶第一村”旅游发展,为100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2020年,内冲瑶族村依托村级固定资产出租、景区门票分红、承接外包业务、村集体种养殖产业等多渠道增收,预计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90万元。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