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罗世喜 李瑞丰) 2018年5月,咸宁在全省17个市州中率先启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咸宁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全域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打造美丽中国“咸宁样板”。什么是公园城市?咸宁为什么要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咸宁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优势在哪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怎么规划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本台记者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江振辉进行了专访。
江振辉说,《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中,已基本明确了公园城市的定义为:“公园城市是以全域公园化的理念指导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治理,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发展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的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城市。
江振辉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城和谐共生,有效解决我市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退化、传统风貌特色缺失、自然生态价值体现不足、人民幸福指数不高等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
江振辉认为,咸宁建设自然公园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然禀赋独特,森林覆盖率达52.53%;区位交通优越,长江黄金水道,京广铁路、高铁,七条高速公路、两座长江大桥使咸宁加快形成中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绿色崛起初显,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文化历史深厚,从西汉开始设县建制,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基础工作扎实,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江振辉介绍,《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中,明确了公园城市的具体规划建设举措:锚固好全域生态本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园体系、营造公园化生活场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环境、塑造特色风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创新公园城市治理体系等。
江振辉介绍,正在编制的《咸宁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已提出我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146"的总体规划建设思路:
"1"即 1个大公园:将咸宁全市域当作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
"4"即 4个大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公园体系、绿道体系、绿色产业体系;
"6"即 6大公园建设模式:公园城镇模式、公园社区模式、公园小区模式、公园园区模式、公园乡村模式、公园绿道模式。
规划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市本级已在带头示范引领;正在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公园绿道;正在推进《公园社区体检规划研究》,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化、小区公园化、街道公园化、园区公园化、校区公园化等规划建设,使我市的老城区通过自然公园城市建设,把医、教、文、卫、养等公服设施和水、电、路、气、网、停车场、充电桩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短板逐步补齐,使老城区的品质能真正得到提升。同时,也着力将咸宁北部新区和南部新区作为我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示范引领区,要求各重大项目都要按"项目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的理念来规划打造。
据了解,我市已设定了公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县城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初步建成;到2035年,市域基本建成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到2050年,市域全面建成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江振辉认为,规划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应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2018年8月,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作出“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部署;2019年10月16日,我市制定的湖北省地方标准《公园城市建设指南》正式发布;2020年,咸宁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包含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三大主题的“六大”活动,已充分体现了政治引领。
这次活动,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已形成了《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新名片》等88篇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也收集了一大批社会各界好的建议…… 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战略部署,从策划规划到付诸实际行动,一路走来,咸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步履铿锵!展望未来,“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大美咸宁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整个市域当成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国内以及国际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它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英姿在《以自然为师,建人民的城市——从规划角度谈谈咸宁建市以来的城市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中建议,要高度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夯实“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底盘。咸宁要想在产业上有所突破,仍要从武汉的经济联系中去寻找答案。要依托武汉,旗帜鲜明发展文旅康主导产业;要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彰显城市的人民性,使全体市民享受舒适便捷的生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建设性破坏”,以自然为师,建人民共享的城市!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