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玲、焦家庆:从“孩子起床困难”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咸宁》节目“心理辅导”版块播出后,收到很多市民的留言。

今天早上刘女士留言咨询说,她家女儿念2年级,最近半个月因天气等原因,早上起床上学越来越困难,家长使用了好言好语劝导、美食诱惑、礼物诱惑、周末游玩诱惑及“搬出”老师吓唬等方法,昨天早上孩子彻底 “崩溃”,打骂、掀被子都没效果。家里人就商量故意让她迟到一次以示惩罚。

家长很困惑:这样做行不行?会不会有效果?故意让孩子迟到一次,能解决起床难吗?家长如何解决孩子赖床问题?

《健康咸宁》节目“心理辅导”环节,邀请咸宁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郑会玲、焦家庆老师,聊聊从“孩子起床困难”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共参与、家庭才幸福!

节目视频 请点击回看↓

# 家庭教育中为什么会有养育难题 ?

在做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家长说:

1)我的孩子在家像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带ta觉得很累。

2)我的孩子学习不自觉,作业拖拉,学习成绩总上不去。

3)家长觉得自己脾气不好,每次都被孩子气坏了,发火后又后悔。

4)我的孩子现在都不和我讲话,说话就顶撞我。

5)我的孩子遇到学习问题都会绕道走,害怕困难。

6)我也听了很多育儿方面的知识,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是做不到。

另一方面是来自孩子的吐槽:

1)总是天天数落我,干什么事情都催催催,都快烦死了。

2)我不想和他们说话,说了也没用

3)我想玩一会游戏、看一会电视他们都不让。

4)总说我交的朋友成绩太差了,可是这个人懂我,和我很聊的来

5)一天到晚就惦记着我分数,只关心我成绩。

6)凭什么让我听他们的,我就知道,他们就想我一直一直学习,好考个好大学让他们有面子。

当同时接收到家长和孩子双方信息后,我发现,其实我们都渴望被对方理解,能够有一个舒服的亲子关系、更加放松的状态。可是现实是,我们亲子关系是从爱的起点出发,为什么收获的是这样的状态?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里面提到了, 为什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么难?

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归结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两个问题。但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成人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成人不懂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对于成人而言,要了解自己就已经够难了,要了解儿童并用正确的知识引导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说,当孩子出现一个偏差行为,我们很多时候是去处理问题,纠正他的行为,但是结果是引发了新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选择的解决方式,忽略了问题本身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它的背景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它的主要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对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权衡利弊,让合力的方向指向孩子发展的最优方向。

就好比医生看病,我们不仅仅需要对症下药,同时也需要看看我们是否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容易产生疾病,并做出一些调整。

我记得有一本关于儿童认知与发展的书叫《园丁与木匠》 就把父母比喻成园丁,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念是:孩子其实不用你教他们什么,而是可能你怎样去做,怎样与周围人相处,面对问题的时候怎样去反应和处理。这个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其实就有行大于人、有家风传承、有家族文化。

# 来信求助中,家长的这个方法是否有效?

在《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有没有效,主要看它是否长期有效,同时看看这个方法会让孩子收获到怎样的品质?

从家长的反应来看,他用了很多种方法,说明他还是不断地在调整。有一些采用的是哄,有一些采用的是批评和惩罚。父母有改变的动力,最后提出的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是否可行?

我认为是可行的。只是父母需要去自我检测一下,能否做到“和善而坚定” 的和孩子事先约定,并且真的到了该起床的时间,不去干涉。

另外,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表面困难是:天气冷,孩子怎样克服起床难的问题。

真正的困难是:这个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养成一个生活、学习自理的好习惯。

父母没有找到长期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育儿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从以下2个方面来分析:

作为父母而言,爱孩子,为孩子做很多事情,是本能,母鸡等其他动物都会。最难的是,选择放手,不去为孩子做什么事情,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空间,让他在合适的年龄承担他应有的责任,也是独立性培养的最好的练习机会。

一个孩子两岁学会自己吃饭,那是学习

一个孩子三岁学会系鞋带,那也是学习。

可是如果他上了小学后再学这些事情,就失去了学习意义。他就失去了养成独立品格的机会。所谓的独立就是能够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是在这个年龄段,通过努力才能做好的事,ta能做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收获一种价值感,建立信心的过程其实也是独立、自律的过程。

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首先: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其次:别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象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4~8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那如果错过了这些学习机会,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在《正面管教》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当孩子起不来床的时候,也是她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感,为自己后果负责的机会。

我家孩子也刚好二年级,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上,她吃饭、洗漱总有点磨磨蹭蹭的,我和她在同一个学校,有一天晚上,我告诉她,老师是必须在7:30前到校的,所以7:20是我最晚的出发的时间,如果她错过了我的车,就只能走去。

第二天早上,她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我到了 7:30,很平静的和她说:“到点了,妈妈先走了,你慢慢吃”,然后一溜烟走了。到学校后,奶奶给我打电话,说她今天送的孩子,两个人边走边跑来到了学校,最后一分钟进了校园。

中午的时候,接孩子放学,我没提这事,孩子自己提起来,说今天太惊险了,差点第一节课迟到了。我当时就抱着她,摸着她的脑袋,很认真告诉她说 :“真是恭喜你,没迟到,我每天早上7:20准时发车,比高铁还准时,如果想坐我的车,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哦。”  后面,吃饭的速度就快了很多。

除了家长以身作则以外,其实我们还可以整体调整一下。

具体的方法:

第一步应该是做生活节奏的调整。晚上睡觉时间要保证 ,然后做一些整理:第二天的衣服、书包都要清理好,放在固定地方。

第二步:起床最好让闹钟叫,把这件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并事先约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孩子承担一次自然后果。

在美国教育家戈登博士的PET父母能效训练这本书路面,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问题的归属原则。他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落入了一个陷阱,即为本该归属于孩子的事情,去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它也是培养孩子独立、做好时间管理的好时间。

第三步:家长之前的应对方式,能够看出来,需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推荐书籍《孩子挑战》、《心理营养》。

第四步:和老师沟通一下,联手起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五步:在家里,角色互换。让孩子充当一次家长,家长扮演不肯起床的孩子。演完以后可以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

第六步:孩子迟到后回家,做一个交流,情绪整理。

做法如下:

1)让孩子说一下今天迟到的整个过程。

2)让孩子仔细描述今天的感受 担心、紧张、害怕。

3)和孩子聊一下自己小时候遇到的比较担心紧张害怕的事。

4)问一下孩子,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自己第二天不迟到。 关注解决方案,让孩子参与其中。

5)晚上做一个复盘,说一下当天起早床做得好的部分给孩子鼓励。

用具体的事实说话:可以每次统计一下时间,比如闹钟响了 他花了多久穿衣 花了多久洗漱 统计时间数据 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可以一点点进步,也给了他自我鼓励的空间。

这个复盘其实是双向滋养,很多时候,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毫无办法的时候,也有深深受挫的感觉,也担心一直这样下去会……这样的复盘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转换角度的机会,关注成长。

6)儿童绘本《迟到的理由》、《杰瑞的太空》、《你把水桶加满了吗》

以“水桶”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指代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状况。你给予孩子爱,就是在给孩子的水桶加水。水桶越满,孩子的心情越愉快。我有时候看见孩子不开心,就会问她,是不是她的水桶没水了,孩子一般都给了及时的回应,也是沟通的开始。

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也是与孩子相处的最大的一个阻碍,有很多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会第一反应是焦虑、不耐烦、发脾气、吼孩子,“这么晚了,还不起来” 背后的原因是,有时候把一件小事过于放大了。

“睡懒觉”其实是大部分成年人小时候都会有的经历,有时候,当我们把这件事情与迟到一次就是不爱读书、不爱读书以后就没有出路……会产生大量的联想,引发焦虑。作为家长,我们要有一个觉察和反思的过程,就事论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解决方案里面来。

# 对家长的建议和提醒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式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答案是“没有!”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和家庭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哪一个方法是万能的,可以套在所有孩子身上。

没有标准答案,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用“成长陪伴成长”

每个孩子的父母手里都握着一把开启自己孩子心门的钥匙,我们需要多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学会怎样处理自己情绪和疏通孩子情绪,怎样和孩子沟通,真正成为孩子人生道路的领航人。

郑会玲 咸宁团市委12355服务台志愿者、市妇联家庭教育志愿者、咸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心理健康老师、沙盘游戏高级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曾多次组织教师、家长正面管教培训,初高中生学习压力疏导等,疫情期间,负责咸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焦家庆  咸宁团市委12355服务台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咸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培训、心理咨询工作十四年,擅长领域:青少年习惯培养、性格再塑造、生命安全教育、亲职教育、家庭教育等。

来源:咸宁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 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