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获首批示范县创建单位 “两山”转化这样干

日前,我省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创建工作。为了公开公平、择优录取,省林业局举行“两山”示范县竞争性演讲会,并综合演讲得分和基础得分,择优选定首批7个示范县创建单位和7个支持创建单位。

7个示范县创建单位分别为:罗田县、秭归县、保康县、通城县、鹤峰县、大悟县、竹山县。7个示范县支持创建单位分别为:麻城市、通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崇阳县、随州市曾都区、沙洋县、大冶市。

来看看获得首批7个示范县创建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他们是如何阐述贯彻“两山”理念的?

通城县县长刘明灯:

启动“两山”银行试点建设。由县发改局牵头,以通城县城市发展建设投资公司为主,探索成立“两山”银行,发展林业产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到2023年,森林覆盖率增加1.76%至55.5%,油茶面积从30.17万亩增加至35万亩以上,林下中药材从6.2万亩增加至9万亩,林业产值增加至50亿元。

罗田县委书记汪柏坤:

答好“加减乘除”这道“生态考卷”。在加法上,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原则,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减法上,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在乘法上,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可吸纳就业的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财富;在除法上,化解“两山”转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秭归县委书记卢辉:

以“两山”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全面夯实生态底盘,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做强全国四季鲜橙标杆县,做精全省早茶基地县,做实华中核桃鲜食示范县,做优全国生态旅游名县,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彰显“两山”转化的秭归优势,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理念实践先行区、样板区和示范区。

保康县副县长张小艳:

县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元,主要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每年统筹整合各类资金3亿元以上,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兑现基地产业奖补等。充分发挥县林投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每年融资投入2亿元以上,集中支持全县林业龙头企业发展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林业招商引资8亿元以上,用于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林业生态保护开发。到2023年,林业年产值达到120亿元。

鹤峰县副县长覃长玉:

目前,全县建成了茶叶、中药材、木本油料、箬叶、林果五大林业产业基地150万亩以上,林业产业成为全县90%农户的支撑产业。其中茶园总面积达37.2万亩,茶叶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35亿元,人均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未来3年,将设立县级林业产业发展奖补基金8000万元,壮大林药、林茶、林油基地,发展道地药材,创建康养示范村庄。

大悟县副县长彭晋文:

由县发改局牵头,以县城投公司、县文旅投公司、县兴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大投资公司为主,成立两山银行,将全县可集中开发经营的林地、湿地、古村落集镇、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集体资产等闲置的资产,经确权登记与相关方协商后,由“两山银行”进行收储,集中经营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对经济运行好、生态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就业突出的企业,给予10万至20万奖金奖励。

竹山县副县长范奇:

坚持以经济为导向,以生态为底色,以综合利用为谋远,通过3-5年努力,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以茶叶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培育规上旅游企业1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致力于把竹山县打造为秦巴山区竹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县竹林总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年产值30亿元。

来源:湖北日报(记者 汪训前 汪彤 通讯员 赵辉 整理)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