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逆淘汰”,导致基层干部作风涣散和政治生态恶化。
1
为官避事我不耻,碰到难题“我不会”
中部某县一名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向记者抱怨,在他们单位,有一名日常需要哄着的“人物”。这名工作人员刚过40岁,以前给县里某位领导开车,领导退休后,他反倒成了一名谁也使唤不动的“五不”司机:安排他开车,“不能冷、不能热、不能早、不能晚、不能累”。
“公车出行,哪能按时按点?”局长无奈,心想他年纪轻轻,换一个岗位吧,让他负责打印材料等文书工作,却被拒绝,原因是“我不会”。局长只好耐心劝说,事情很简单,练几次就会了,又被一句“眼神不好看不清”给顶了回来。“批评更不敢,训了就捣蛋。”左右为难的局长,对他只能好言好语哄着。
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类似的“我不会”干部在一些机关和单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要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真不会”。由于自身平时不学习,不主动谋划思考业务工作,不掌握新知识新本领,遇到急难险重工作任务时,出现本领恐慌。第二种是“不愿会”。遇到棘手工作,一句“我不会”就能躲进避风港,落个轻松自在;还有的以“我不会”为借口,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还要“点评”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成为只想领工资不想干活或者少干活的“白饭干部”。
受访干部群众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虽然受到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等限制,但这不能成为不干活的理由,他们可以学习,起码能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我不会”是不作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怠政。
2
干的累死、看的闲死
“快牛”难有获得感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因为“我不会”,所以“我不干”,“我不会”式干部频繁推诿卸责却能“稳坐钓鱼台”。一些勤于揽事担责的“老黄牛”式干部,却经常难逃被“鞭打”的怪圈,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在一乡镇担任副科级职务的王渊(化名)告诉记者,他们乡镇有60多名工作人员,但大部分工作都由书记、镇长和几名副职来干。“基层的压力、责任全在一把手,书记、镇长非干不可,他们能紧抓的几个人就是副职。”
王渊说,自己整天累得要死,下面的分管人员却很难指望上。一给他们安排工作,就被一堆五花八门的理由怼回来:“没干过,不会干”“文化不高,写不了”“不会电脑,填不了表”“身体不好,没法干”……面对这些理由,王渊哑口无言,转身自己加班完成任务。
有乡镇干部说,他们乡镇呈现出一种“二八定律”:两成人在干,八成人在看,“干的干,看的看,看的还给干的提意见”。但结果却常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都在体制内,身份一样,工资一样,到年底考核,绩效也不能拉开距离,给谁少发都不行,最终导致“快牛”没有获得感。
“我不会”干部长期存在,还将导致基层政治生态恶化和作风涣散,能干的可能也不干了。汪玉凯说,“我不会”影响着想干事、能干事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中部地区一县委部门的一名70后工作人员说,自己年轻时也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争取进步,但是干得多却并未得到相应的进步,现在快50岁了,基本没了提拔的机会,只好“当天和尚撞天钟”,“混了半辈子,不图进步,起码图个清闲吧”。
现实工作中,一些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老实人”经常因为干的活多,反倒更容易犯错误背处分。一名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因为他认真负责、敢于碰硬,领导将辖区最头疼的信访“钉子户”安排给他处理,白天做工作夜晚谈心,最后还是出了纰漏,他因此背了处分。这让他想不明白:“有时候真感觉是干得越多,错得也越多,反倒是‘不会干’的人不干事,也不会犯错。”
3
让实干者有奔头,让无为者有压力
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目前基层工作头绪繁多、任务繁重,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调动和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和良好政治生态,坚决向“我不会”干部说不。
其一,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干事创业的正导向,让能者上庸者下。王渊等一些基层干部希望,改变以往为了规避用人风险,论资排辈、以空头支票应付等行为,让忠诚担当、务实清廉、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干部脱颖而出。
其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担当,敢于向无为者亮剑,奖勤罚懒,保护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汪玉凯等人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敢于碰硬,不当“老好人”,旗帜鲜明地制止消极懈怠等不良行为,同时坚持把干事者的福利待遇和精神奖励落实到位,形成“人人愿意干事、人人争相进步”的氛围。
其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制度执行。专家表示,制度界限和权力边界不明晰是造成“我不会”干部无所顾忌、大行其道的关键因素,必须建立健全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考评考核机制。与此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
来源:半月谈(晏国政 孙亮全)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