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先生的乡愁与故居的保护 ——在海峡两岸王世杰故居文化交流论坛上

作者:李城外

编者按:11月26日,咸宁市档案馆馆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李城外,应邀参加在湖北省崇阳县举办的海峡两岸王世杰故居文化交流活动,并作主旨发言,题目是《王世杰先生的乡愁与故居的保护》,李城外从"王世杰先生的乡愁,蕴含着浓浓的桑梓情和人文情怀,王世杰故居的修复,表达了对宝岛回归的热切期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引起两岸与会者共鸣,并报以热烈掌声。发言全文如下:

近代咸宁名第一,乌纱儒冠两称奇。

钟山履政淋风雨,武汉兴学展大旗。

日记留香铭后世,崇阳建馆献珍稀。

九泉犹有思乡梦,骨肉重逢自可期。

这首七律是我去年3月参观王世杰故居后所写,表达了对民国时期崇阳籍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王世杰先生的敬意。随后,我与崇阳县主要领导杭莺等赴武汉大学,与武大领导沈壮海等座谈,商议王世杰先生故居保护与开发工作。5月初,又与武大二位教授和崇阳县领导赴台北走访了王世杰先生的二女儿王秋华女士,并前往阳明山谒王世杰墓。当时,写下了一首七绝:“高官厚禄似浮云,碑墓唯图武大尊。桑梓年年相思泪,回头岭上望斯魂。”(发表于《湖北文献》2019年第7期)。明年是先生诞辰130周年和逝世40周年,崇阳县举办这次海峡两岸王世杰故居文化交流活动,十分有意义。下面,我作个简要发言。

一、 王世杰先生的乡愁,蕴含着浓浓的桑梓情和人文情怀

一是为荒年的乡亲雪中送炭,可感可铭。

王世杰长期在外求学、工作,一生只回过故乡两次(1922年和1938年),但从来未忘桑梓。特别是在他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凡见到家乡有困难,只要在不违反原则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会想方设法予以帮助。1925年,崇阳县自立夏后大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身在北京的王世杰闻讯后借了一笔巨款,寄回家中,让父亲从江北买回两船大米,三船大豆在县里赈灾救民,使不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饿贫民得以缓生。1934年,崇阳又遇大旱,王世杰东借西挪,买了一批大米,让其父在花凉亭和白霓桥两处开设施粥点,此举深得故乡人民感念。

1937年抗战爆发,崇阳面临战祸,又逢疟疾横行,天灾人祸夺去不少人命。王世杰将平时所得的版税和积蓄,在南京通过私人关系购了一大箱奎宁丸,派人送回崇阳,请他堂弟王怀谨发给乡邻患者。崇阳沦陷后,日寇实行经济封锁,老百姓买不到盐。王世杰于1940年通过各种渠道在重庆弄到20万斤盐,运回崇阳,交由当时崇阳县政府盐务局,并要求平价发售。与此同时,由于农民有家不得归,颠沛流离,当时驻扎在湘哥馨边区的三十集团军司令王陵基令崇阳县额外缴纳20万斤军粮。王世杰将此情况向九战区总司令、湖北省主席陈诚反映,最后由陈诚出面,免除了这20万斤额外军粮。

1946年,崇阳县灾荒严重。次年1月7日,时任外交部长的王世杰亲笔致信给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详细陈述灾情和当地乡绅要求政府减免赋税的申诉后云:“特为奉陈参考,敬希荃察为荷。”收信者随即派员核实,10天后回复道:“关于田赋一项已经核减。”湖北省《档案记忆》2018年第9期封二还专门发表了王世杰此信的原件。王世杰先生为家乡所做的一切,至今传为佳话。

可以告慰先生的是,由于近些年来崇阳县大打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4月已正式摘掉贫困县帽子。

二是为崇阳县捐赠雪艇图书馆,可敬可钦。

1997年,王世杰先生女儿王秋华遵照父亲遗嘱,捐赠400余万元在家乡崇阳县捐资建造了以父亲之“字”命名的“雪艇图书馆”,并由她亲自设计。当年,这是全省第一家使用电脑借阅的高科技的县级图书馆,成为咸宁市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县级图书馆。

雪艇图书馆内专设一间纪念室,存放着王秋华捐赠的各类图书和王世杰先生大量的照片、勋章等实物。它在咸宁市的图书馆中,无疑藏品最丰,镇馆之宝最重,对近现代史和国共两党史的研究最有价值。1997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和人事厅授予全省文化先进集体,此后,连续四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被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授予"读者满意图书馆"等荣誉。它也给家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福祉。崇阳县大兴文化教育,建立大集教育城,人才不断涌现,这也是王世杰先生生前的愿望。

我曾多次陪同各地专家学者参观雪艇图书馆,并捐赠自己的专著。作为武汉大学的兼职教授,在此也建议武汉大学的师生今后多为老校长的家乡捐书,特设武大师生捐赠专区,不断丰富其馆藏,必将成为一大新亮点。

三是为后人留下《王世杰日记》,可点可圈。

王世杰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一生在教育界、政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先后在大陆和台湾担任重要职务。在他长达60年职业生涯中,经历并参与了二十世纪中国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活动对近现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外交、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等产生过深远影响,而《王世杰日记》是个难得的见证,堪称一部民国政治的“小百科全书”,将它整理成书,功莫大焉。《王世杰日记》已在台湾出版十卷手稿本和台湾的近代史研究所林美莉女士编校的两大卷竖排繁体字本,但传播力有限。如能在大陆正式出版,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对两岸加强联络沟通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两岸同种同文,一脉相承,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只有以更加开阔的胸襟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两岸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为此,我还赴台湾的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王世杰史料,并与台湾版《王世杰日记》责编林美莉女士座谈。王秋华女士特意写了一份委托书,授权我联系大陆出版社重排《王世杰日记》。我们咸宁市档案馆、武汉大学档案馆和同崇阳县有关单位等合作,拟成立王世杰研究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王世杰先生的研究工作,收集其珍贵史料,挖掘和利用其文化资源。从台北返程不久,我专程去中华书局,向执行董事徐俊推介了《王世杰日记》,目前已交有关编辑室审稿之中,争取早日出版。

二、王世杰故居的修复,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王世杰故居位于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是先生出生、成长之所。

故居现为当地村民住宅,由王世杰故居祖屋和王世杰故居老屋所组成。祖屋始建于清代中期,坐东南朝西北,面积180平方米,为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祖屋呈院落式布局,从前后依次为:门厅、厢房、天井和后堂。面阔三间,一进二重,单檐悬山灰瓦顶。老屋与祖屋南北紧邻,由王世杰的父亲王步瀛于光绪三十年(1940)所建,坐南朝北面积126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二十余间,为中国传统天井院落式布局。老屋由垂直相交的正屋与横屋两部分组成。其中正屋面阔五间,进深两进天井、三进房屋,横屋面阔七间,进深一进天井、两进房屋,侧墙有封火山墙。屋旁有王世杰客居国外的侄子王德芳遵叔父遗愿于1985年捐资修建的“敦睦饮水井”一口。

王世杰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作为武汉大学首位校长,积极参与了武汉大学的筹备、创建和建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纪念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活动场所,王世杰的故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近些年来,省、市、县非常重视王世杰故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2012年12月,白霓镇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年7月,王世杰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崇阳县投资对故居祖屋主体进行了维修,对周边道路、绿化、环境进行了规划完善。2017年至2018年又对故居老屋主体进行维修保护和周边环境的整治,总修缮面积1440平方米,已经完工。故居现已建立“四有”档案,其中含相关的调查资料、文件、公函、事件记录、图纸、照片、安全检查情况、保护员基本情况、保护合同等内容。

2018年,崇阳县成立了王世杰故居保护中心,聘请省专业单位编制了《王世杰故居文物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故居按照AAA级景区打造。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王世杰故居修缮,统筹规划设计王世杰展览馆和文化创意中心,并将从台湾带回的王世杰半身铜像和生前衣服作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陈列。根据价值、现存状态与利用的评估结论,规划将王世杰故居及其相关文物环境作为旅游展示的重点,并逐步将传统民居纳入展示范围。形成具有明显特征,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街区,集中展示王世杰个人生平、崇阳县的传统文化、居民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生活。

同时,经多方筹资,由湖北省恒卫园林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根据有关关勘察设计方案,按原状修复一进二重祖屋。王世杰故居至虎头冲古民居道路已全线拓宽,天城公路王世杰故居至浪口三特段已完成黑化,天城公路进王世杰故居道路已完成硬化、绿化,旅游交通四通八达,旅游安全、服务设施配备齐全,故居内陈列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游客可以根据展示路线由入口起,至王世杰故居——王氏家族老屋——王氏老宅——敦睦井——萱茂北堂——王树冲老街,寻觅历史足迹,感受王世杰先生的传奇人生。

王世杰先生作为现代鄂南第一名人,是崇阳乡亲难舍的牵挂,也是咸宁不可多得的一张人文名片。2018年11月,崇阳县开始将王世杰故居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之打造为鄂南新的人文景观,使历史名人资源转变为文化旅游资源,助力咸宁文旅向更高、更广的方向跨越……它将成为鄂南一处新的人文景观,也将架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坚固的桥梁。

雪艇连纽带,两岸一家亲。今天参加这次论坛,我还特地填写了三首《十六字令》(《归字谣》),最后请教于方家:

归。武大开基累了谁?今堪慰,桃李满园菲。

归。梦绕家山不胜悲。音书远,魂断几回回。

归。王氏族人泪雨飞。回头岭,骨肉早相隈。

作者:李城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咸宁市档案馆馆长。

(原载台北《湖北文献》2021年1月第218期)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