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章浩文 余何佳 廖武利 程灵芝)2月4日,阴。
听高新区的扶贫干部说,横沟杨畈村有个曾经的“负翁”,几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和当地镇村的帮扶下,通过种甘蔗“转正”了。年前,他正跟工作队干部询问入党申请书咋写。这事儿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决定去实地采访这个曾经的“负翁”。
沿着省道S356,从传媒大厦出发,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杨畈村9组彭家湾。立春后的杨畈,风依旧很大,却没了冬风那种刺骨的寒。在路边的一片甘蔗地里,我们看到了脱贫户彭永胜。他正忙着在甘蔗地里整理剩下的甘蔗。
“来尝下我的甘蔗,很甜的。”彭永胜非常热情地请我们尝尝他地里的甘蔗。
到冬季,彭永胜种的甘蔗要提前收割,不然容易被冰雪天气冻坏。11月份,彭永胜就把地里的甘蔗全部收割完,一捆一捆地堆在地里。为了保温,甘蔗叶被当做“被子”,铺在甘蔗上。一眼看去,还真看不出哪里是甘蔗,哪里是杂草。
老彭很健谈,谈起他的甘蔗,他满脸都是自豪。他说:自己种的甘蔗都是自然成熟,不会催熟,而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口感好,非常甜。
记者试着尝了一口彭永胜家的甘蔗,口感香脆,水分又多又甜,的确非常好吃。
10点半左右,老彭把甘蔗堆里的甘蔗,整理出一捆,扛到路边一个简易棚里叫卖。临近春节,路上回乡过年的车子不少,很多人路过果园旁的水果摊,都会停下来买点水果。老彭的甘蔗卖得好,心情不错。
脱贫户彭永胜 :
这条路人流量比较大,我觉得这条路真的蛮好,我随便卖都卖几百,千把块钱。
同行的高投集团驻村第一书记余宗源介绍:杨畈农高区的规划里,这条路两旁种的大多数都是水果。甘蔗、火龙果、葡萄、西瓜、无花果,品种很多,四季都有。平常时节,许多城里人和过往司机都会来这买水果。彭永胜插话说——因为疫情影响,现在的销售还不算多。自己还有过一天卖7000块的“辉煌历史”呢!就这样一边卖甘蔗,一边和记者聊天。一个多小时,几十根甘蔗卖光了。
11点半,老彭媳妇到棚里来喊他回家歇会,我们也跟随老彭一起来到他家。
老彭的新房今年刚刚进行了简易装修,铺了地板砖,墙也粉刷了,但家里的家具还是很老旧。“住的条件改善了就行,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老彭说的“刀刃”,一方面是投资种水果,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心病——小儿子的病。
彭永胜以前一直在外地汽车零配件厂打工。由于有手艺,懂管理,年轻时收入还行。可2007年小儿子出生以后,他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因先天脑神经发育不良,小儿子14岁了,都不能开口说话,与人交流。前些年,彭永胜辞去工作,带着小儿子全国四处求医问药,花了20多万元,家里仅有的积蓄用光了,还欠了三四万的债务。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
北京宣武门医院一位教授告诉他:“世上没有聪明药,陪伴才是最好的治疗。”
为了照顾家庭,2012年他毅然回乡创业,开始试图养蛇,但因缺乏资金和技术,第一次创业失败。2017年,他开始种植甘蔗,并引入广西的优良品种“黑皮果蔗”,因技术不成熟,口感品相不达标,这一年,他的投入又交了“学费”。
脱贫户彭永胜:
我始终有自信心,别人能干好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干好,最后一定会干得更好。
坚信勤奋和学习能够改变命运的彭永胜并没有被击败,他一边前往广西“取经”,一边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咨询,学习技术,2018年,他的甘蔗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实现盈利,同时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就业。
脱贫户彭永胜 :
我喜欢去钻研,我也比较能吃苦,不管在外面打工,还是技术也好,我一般都超过别人一点,我这个人自信心比较好,所以回来创业。
2019年,他的甘蔗丰收了,一年就赚了13万;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2020年,受疫情影响,他的甘蔗却滞销了。然而时间久了,这些地里的甘蔗如果不及时卖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当肥料。得知这一情况的高投集团驻杨畈村扶贫工作队采取多种形式助其销售,通过发动干部职工购买,通过网上帮他促销等方式,合力卖了5万多元的甘蔗。
脱贫户彭永胜:
村里看我这情况,也是大力给我帮助,高投扶贫余书记他在这边,他在这里领头,很多事情都是他帮我牵线,去年帮我销售了5万斤。
扶贫工作队跑上跑下地忙活,让老彭感动不已。摆脱困境的他心里想着,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个能帮助他人的人。
脱贫户彭永胜:
真的,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也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说起2021年的打算,彭永胜说:“今年还要再搞几亩圣女果,有条件再搞点其他水果,把产品搞丰富点。再不能给他们添麻烦了。”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