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三十六人泉——百里淦河行①

悠悠淦河百余里,涓流不息入长江。作为咸安人民的母亲河,多少年来以它的宽广博大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着两岸父老乡亲。从今天开始,云上咸宁推出系列报道——《百里淦河行》,聚焦一河秀水,展示百里画廊,系统讲述淦河人文地理故事。

首期节目,我们跟着主播赵佳慧前往咸安区桂花镇高升村,寻找淦河源头——三十六人泉,开启源头探秘之旅。

一湾清水从高升村半山腰的一处泉眼里流出,穿竹林而下,形成几处瀑布后往山脚倾泻。冬日里,群山坏绕、碧水静流的高升村显得格外秀丽。这处泉眼就是全长76.6公里的淦河的东源,当地人说叫三十六人泉。为什么叫三十六人泉呢?

桂花镇文化站站长 吴剑:

三十六人泉相传在古时候这个地方干旱,群众基本上是颗粒无收,乡亲们派了三十六个人出去找水,在找水的过程中挖了三十五口,都是干的。

挖了三十五口井还是没有水冒出,山上寸草不生,遍地都是沙土,乡亲们决定再挖最后一口井,没水的话就准备放弃。然而,就在乡亲们挖到最后一口井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道士,对乡亲们说:这里可以挖出水来,但是必须得是三十六个人往下挖,到出水的时候谁也不许笑,全部往回走,切不可回头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桂花镇文化站站长 吴剑:

然后群众挖到了之后,乡亲们还是有个人回头了,笑了,接着乡亲们就全部被吸到泉眼里了。

主播佳慧:

那这三十六个人不就牺牲了吗?

桂花镇文化站站长 吴剑:

是的,牺牲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三十六个人,就把这里命名为三十六人泉。

尽管“三十六人泉”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但我们不难想象,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咸安人,如何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面对自然灾害。

三十六人泉下方不远的这座古桥连接通山县与咸安区,老辈人都称北山寺桥,又名三十六人桥。当年被日军入侵时毁坏的桥面后来在大跃进时期得以重修,远远望去如一只画舫停泊在竹林之下,溪水之上,依稀可见当年此地“小桥流水人家”的胜景。

主播佳慧穿过溪流和古桥,来到了一条5.5米宽的乡村公路。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山高坡陡,一直以来高升村都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民们出行只能依赖一条乡间小道。2018年,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高升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中,决定帮助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先行的便是一条标准的四好农村路。

高东升党支部书记 董焕华:

现在这个路修好了非常好。

即将竣工的公路不仅极大方便当地群众出行,更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高东升党支部书记 董焕华:

你看我们高升村有柿子,有茶叶,有油茶,然后还有黄精。这个路好了嘛,东西就可以出去了,要利用我们的资源,把我们的群众带致富,奔小康。

在漫长的冬日里,高升村,正静静等候春天的消息。

出品:咸安区委宣传部  咸宁广播电视台  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