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华洋:身残志坚好榜样 勤学技艺奔小康——新春走基层㊱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冷涛 张玮 杨亮)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这就是赤壁市车埠镇熊家岭村村民龚华洋的真实写照。他虽身有残疾,但依靠自身努力和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委会的帮扶,驾着农机努力脱贫奔小康。

“乐观自信,精神抖擞”是龚华洋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3月2日,当记者见到龚华洋的时候,他正忙着为一位村民检修电饭煲。龚华洋笑着说,虽然这段时间下雨,田里的活不多,但也不能闲着,修理一些小家电正好练练手。

今年53岁的龚华洋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左脚残废,丧失劳动能力;他爱人除右手残疾外,还因患脑膜炎丧失语言功能;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重担都压在龚华洋肩上,如何维持生计?在扶贫工作队没来之前,这个问题着实让龚华洋为难,身体状况制约,无资金无技术,让他一时找不到出路。

龚华洋:我当时对机械有点感兴趣,而且曾经跟村里人帮忙操作过收割机,我想买台收割机又没有钱。工作队说可以帮我申请贷款。

2017年中稻收割的季节,龚华洋在咸宁市应急管理局驻熊家岭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申请到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与他人合股购买了一台农业收割机。

咸宁市应急管理局驻熊家岭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杨祚富:龚华洋这个同志他自己很勤奋很努力,他很爱动脑筋,钻研家电、机电、农机的维修方面知识。通过精准扶贫有关政策的扶持,给他小额贷款买了个农机。因为我们这边还有一部分田地,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在家的人不多,到了秋收的季节水稻收割赶不赢。他利用这个机会农机到户,一个是帮了别人的忙,另一个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

龚华洋告诉我们,收割稻谷90元钱一亩,一季谷大概是1个月左右,可以增收一万多元。驻村工作队还帮他建设了3千伏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可增收3000元,平日村里如果有维修水电类的活,也介绍给他做。所有收入加起来,1年大概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龚华洋家其中一间房堆满了电视机、万用表、书籍等各种各样的器具,小学没有毕业的他,平常就喜欢钻研书籍,捣鼓机械和电器,收割机一旦出现小问题,他都自己尝试解决。左邻右舍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出了故障,他都热心帮忙修理。

龚华洋:别人家的小电器坏了,都来找我。基本上是免费的。有时候好多事情是别人帮我做的,我做不了的都是别人帮我,现在是我力所能及的,能帮我就帮一下。

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好政策,龚华洋通过自身努力和驻村工作队及村委会的帮扶,如今,龚华洋的生活较之以往已有了大幅度提高。

龚华洋: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收入也增多了,现在孩子读书也是国家在负担,就是在爱心学校,全免费的,吃住全免,孩子他们反映学校很好,各方面都好,孩子方面我就不操心啦。

龚华洋说,以后的政策越来越好,自己努点力,种好田,多做农机服务,相信日子会更好。和他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还有村支部书记龚水山。

赤壁市车埠镇熊家岭村村支部书记 龚水山:我们村里的贫困户现在都全部脱贫了,村里的变化很大,水、路、电包括电网全部通了、入户了。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几年,回来盖别墅的村民都有20多户了。我们原来村集体是零收入,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村集体收入都有二十多万元。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帮扶。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