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40公里长江大堤见证簰洲湾沧桑巨变

簰洲湾鸟瞰图

自古以来,嘉鱼县簰洲湾长江边,大小码头林立,江上船舶往来如梭。到了清末民初,这里俨然成为繁华的商埠,人称“小汉口”。

“簰洲湾,弯一弯,汉口水落三尺三。”这首民间歌谣反映了簰洲湾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性。作为长江中的半岛,簰洲湾三面环水,让长江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几”字形弯道。奔腾的江水流经这里,不得不放慢脚步,簰洲湾也因此成为大武汉的最后一道天然防洪屏障。但它自身却水患严重,一代代簰洲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与洪魔抗争,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篇章。

如今,40余公里的簰洲湾大堤巍巍矗立,像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簰洲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见证着簰洲湾的沧桑巨变。

簰洲人民壮烈的抗洪史

千百年来,长江簰洲湾段的“几”字形大弯,就像一把大锁,为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把守着最后一道天然防洪关隘。

3月6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簰洲湾镇簰洲村乡镇街45号的皮远胜古民居。这是一处明清时期独栋“架子屋”,采用簰洲湾地区传统的悬山顶式梁架结构,开间三间。

记者注意到,房屋墙壁用活动木板拼接而成,用榫卯和插销固定在木柱和横梁上,上覆布瓦。每当洪水来临,房主便将壁板全部卸下,连同家具一起,放在阁楼上,使洪水在柱子间穿过,降低洪水的冲击力,确保房屋安全度汛。待洪水退去,房主再整修地面,加固柱础,装上壁板,即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通过这种简便易行的“架子屋”,世世代代的簰洲人民,形成了小洪水筑堤、大洪水逃荒的生活模式。进入新中国后,“架子屋”逐渐被时代淘汰,但这栋古民居,如同一位沧桑老人,见证着簰洲人民与洪魔抗争的伟大历程。

在簰洲湾,许多民俗也与抗洪有着不解的渊源。

打硪歌曾是簰洲湾盛行的劳动号子,当地有着“不唱硪歌不打硪”的说法。人们修筑堤坝、建造房屋等,要用到一种笨重的石制圆柱体打夯工具——石硪。多人用绳子一起提起石硪,再一起放下,一次又一次,将地基夯实。为了让大家步调一致,同时也为了给大家鼓劲,打硪歌应运而生,代代流传。如今,石硪几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雄浑有力的簰洲打硪歌却从工地搬上了舞台。每逢重大节日,簰洲人民都会自编自演打硪歌,纪念曾经的辛勤岁月。

还有簰洲歌谣。“年年洪水似猛兽,满江血泪满江愁。漆黑了咯旧社会,崩坡塌岸地无收……我计(方言:我们)簰洲雄赳赳,万众一心齐奋斗……”一首《护岸谣》,唱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也印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洪灾过后,簰洲人民修筑长江大堤

那一棵棵笔直的意杨树

在嘉鱼县,无论是平原湖区、洲滩湖泊,还是沿江堤防、沟渠道路,都会看到一种树,它树干通直、干形圆满、枝繁叶茂、材质细白——这就是意杨树。

“栽好意杨树,家家能致富。”在嘉鱼县,意杨种植面积达22万亩,撑起全县森林的半壁江山。在簰洲湾,百姓更是将意杨称为“救命树”。

簰洲人民不会忘记,在1998年的洪涝灾害中,当地百姓爬到树上等待救援的场景。高大的意杨树,成为受灾群众求生的希望。

当年,一个名叫江珊的6岁小女孩,和奶奶一起也抱住了一棵意杨树。奶奶叮嘱小江珊,一定不能松手,要等到“帽子上有红星的人”来救她。滔滔洪水中,小江珊坚持了整整一夜,终于等来了武警消防官兵,将她从树上救下。

洪水过后,在各方的大力支援下,簰洲湾人民掀起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热潮。簰洲湾40多公里的长江大堤,也迎来全面整险加固,堤高由31米增至33.6米,堤宽由5米增至8米。堤身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内部灌注水泥,使其坚固如铁。

每到春天,在当年大堤溃口形成的沙地上,簰洲人都会和他们最敬爱的子弟兵一起,栽下一棵棵茁壮的意杨树苗。23年过去,如今,江畔数万棵意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就像一个个坚毅的卫兵,日夜守望着大堤。当年的小女孩江珊也已长大成人,她如愿加入襄阳铁路公安处,成为了一名民警。2020年疫情期间,她和同事们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投入抗疫一线和抗疫物资保障工作。

今年5月,作为武汉都市区环线高速过江通道,簰洲湾长江大桥将正式开工建设。与大桥配套规划的,还有即将开建的簰洲湾货运码头、连接京广铁路的嘉鱼货运铁路线……

不远的将来,在簰洲湾,一座现代化物流基地将拔地而起。

皮远胜古民居

来自人类最原始的声音

在簰洲湾大堤上临江而立,记者耳畔响起悠扬的乐曲之音。循声望去,一位老者正用一种奇特的乐器吹奏着。

这位老人名叫陈名诗,今年72岁,是土生土长的簰洲人,他手中的乐器叫呜嘟。

据史料记载,呜嘟于三国时期由簰洲湾牧童首创。当时洲上芦苇丛生,耕牛隐入其中不便寻找,牧童便用泥土制成鱼形泥哨,钻孔、晒干,吹出“wu~du~”之声,用以唤牛壮胆。这便是呜嘟之名的由来,其发出的声音被称为“来自人类最原始的声音”。

1982年,在嘉鱼县业余文艺汇演中,陈名诗用自制的六音孔呜嘟演奏了民间小调《放牛歌》。这是呜嘟第一次登上文艺舞台。1985年,嘉鱼县文化馆毕寅生对呜嘟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成为音色优美、穿透力强、高音准、音域达11度的土类吹奏乐器。2000年,毕寅生还受邀出访美国,在华盛顿、纽约等城市表演呜嘟。

2007年,“楚韵呜嘟”入选在汉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指定礼品,赠送给中外嘉宾。同年,呜嘟入选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簰洲呜嘟闻名中外,簰洲美食也不遑多让。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资深吃货,一定记得簰洲鱼圆。当地有“无圆不成宴”之说,无论婚丧嫁娶举办宴席,还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圆子是必备菜肴。

关于簰洲鱼圆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巡视湖北时,不小心被鱼刺扎破喉咙。他龙颜大怒,下旨将御厨斩首。朱元璋宁可一月无肉,不可一餐无鱼。于是,一位簰洲厨师想了一个主意:他捕来几条簰洲湾生长的大草鱼,将其斩头去尾、剥皮剔刺,把鱼肉剁成细茸,加上佐料,制成丸子蒸熟。朱元璋品尝后,觉得鲜香可口,回味绵长,顿时龙颜大悦。簰洲鱼圆由此诞生,并成为宫廷贡品。

随着岁月流淌,这道仅供皇室贵族享用的美食,登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每到腊月准备年货的时候,簰洲湾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做鱼圆,人们总能听到“咚咚咚”剁鱼肉的声音。(刘冬莉 龙钰 陈明近 雷平)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