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①】咸安区第一个共产党员——红色哲人钱亦石

开栏语: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铸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百年辉煌。

在咸安革命历史上,一个个伟岸的身躯可歌可泣;一件件大事壮举可圈可点;一条条光辉闪耀的红色足迹耐人追寻;一段段红色往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北伐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就发生在境内;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南秋收暴动的中心,是湘鄂赣苏区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打响了鄂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党组织坚持地下活动,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全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本土教材,帮助大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特别推出《咸安红色记忆》专栏,以我区不同历史阶段重要党史人物、重大党史事件、重要革命遗址为主要内容,追溯百年咸安的峥嵘岁月,诉说跨越时空的巨大变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咸安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从不同维度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全区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中共咸安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新时代咸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咸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敬请关注!

咸安红色记忆

咸安区第一个共产党员

——红色哲人钱亦石

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影响下,咸宁一批先进青年冲破旧思想的樊笼,先后走出封闭偏远的山村去武汉求学。他们在学校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马列主义,成为咸宁革命的先行者和党组织的创建人,在中国共产党咸宁地方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中,钱亦石成为咸宁县(现咸安区)第一个共产党员。

钱亦石

钱亦石(1889—1938),原名城,字介磐,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人。1889年12月21日出生于世代书香家庭。1907年他邀集几个学友,在离家几十里地的柏墩挂榜山九龙寺组织成立洪崖学会,攻读经史子集。1909年在汉口商业学校求学半年,即回归故里从事乡村教学。1915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博物科,1920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后,历任湖北省教育厅科员,武昌高师附小教导主任,武汉中学、共进中学、湖北女师教师。

“五四”运动前后,他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交往甚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根据组织决定,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负责宣传工作,主编《武汉评论》。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共产党党团书记,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三常委之一,兼宣传部长、省党务干部学校校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通缉名单,仍坚持抓好党务工作,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和反动派作坚决斗争。 1928年1月,由地下党护送,东渡日本,和杨贤江、董必武一起领导我党在东京留学生中的秘密组织。

钱亦石(右二)和同事们在一起

次年8月,和董必武同赴苏联,被分配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专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联共(布)党的经验。1930年12月回国后,留居上海,从事翻译著术工作。1932年任教于上海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近代世界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政治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很受广大青年的欢迎,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被称为“红色教授”。1934年开始,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世界知识》《新中华》《中华公论》《辞海》《中国的一日》等杂志或书藉。

钱亦石的著术、翻译、主编和与他人合编的书籍、杂志甚多,其内容广及政治、哲学、经济、外交、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生物和生理卫生等。董必武曾对《紧急时期的世界与中国》《战神翼下的欧洲问题》《白浪滔天的太平洋问题》三本书作过高度评价,说它们不仅是国内第一流的论文,即置于国际一流的论文中也毫不逊色。他所写的《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一书很受读者欢迎,被刊为《青年自学丛书》第一辑,多次再版,后被国民党顽固派列为“禁书”。

钱亦石一家人合影。后排左一钱亦石、右一女儿钱韵玲、中间次子钱远镜、前排夫人王德训、中间小儿子钱海明(夭折)

这期间,钱亦石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上海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1936年至193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成员、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还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左翼知识分子,出版刊物,组织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宣传马列主义,并在学生、职工中开展文化教育运动。他成了进步青年(如钱瑛、何功伟、冼星海、杨应彬等)的导师,他的家成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活动场所,而他的儿女(钱远铎、钱韵玲、钱远镜)负责站岗放哨,成了革命的小帮手。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亲自点名由钱亦石任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队长。战地服务队由学识渊博的教育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过考验的青年作家、诗人、戏剧家等组成。1937年9月下旬,钱亦石率队奔赴前线,出入枪林弹雨,支援抗战。因操劳过度,致染疟疾,但仍战斗不息,后转伤寒,始入战地医院就医,浦东陷落,乔装脱围,转入上海仁济医院治疗,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在沪逝世,享年49岁。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1938年2月27日,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人和全国抗战救亡总会等32个团体发起的“追悼钱亦石先生大会”在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地举行,会场上陈列了他的四十四种著作,摆满了挽联、挽幛、花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联名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四个大字,表达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悼念和高度评价。

钱亦石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界中为抗战而牺牲的第一人,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中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

来源:云上咸安

(见习编辑 余梦婷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