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通讯员 郭鹏飞 王军)大幕乡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最偏远的乡镇,双垅村是该乡最贫困的一个村,也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武警湖北总队咸宁支队自2017年与双垅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聚焦“帮党建、帮产业、帮教育”工作思路,积极参与当地脱贫工作。2020年,该村成功“摘帽”。如今的双垅村,生态美,环境优,产业火,一甩过去守着青山过穷日的旧貌,正奔跑在脱贫致富路上。
帮党建:摘了“贫困帽”,念好“致富经”
春回大地,绿意盎然,绿油油的竹林连垄成片,一条刷黑硬化的公路干净整洁,村口文化广场正式开放,公路两侧的竹炭厂、竹签厂等一个个车间现场热火朝天……相比于之前那个大山深处的破旧村庄,双垅村真的变了。几年来,支队针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先后投资帮建学校、企业和文化娱乐设施,一个个务实举措,推动双垅村走上了脱贫道路。然而随着与村党支部深入交流发现,班子不够团结、党组织功能涣散、致富缺少招法、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支部。
物质上脱贫不是真脱贫,精神上致富才是真致富。支队在调研中感到,脱贫的村支部不坚强,老百姓致富就缺少了主心骨。等靠要的思想在村子里一定程度还存在,问题的根子还在党建这块短板上。变“补偿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村党支部是关键。
为此,支队党委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帮助村支委“一班人”认清现状,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制定目标,增强村支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活动,走进全村82名党员和58户困难群众,宣传推广“跟着支部、一起致富”的思想理念,更好地落实帮扶措施,协助提高支部工作成效。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支队帮党建具体举措带动下,村支部工作思路发生积极转变,主动协调投入经费数18万元建设爱心书屋和文化大舞台,捐赠图书3000余册,组织致富技能培训。村支部自主抓建能力显著加强,群众满意度更高了。
(武警咸宁支队援建双垅小学文化舞台)
帮产业:特色优势是出路,真正致富靠领路
“这满山的竹子终于变废为宝了!”村支部书记朱万泽对产业扶贫充满信心。支队的扶贫干部孙先田依然记得,过去扶贫习惯于送米送油,而在一次帮带中,一位老贫困户却不买账,表明自己家里不缺这些东西:“我们不缺的还有这满山的竹子。”
支队调研发现,双垅村有优质楠竹1.38万亩,常年立竹量200万多根,周边乡镇还有楠竹林6万亩。“如何才能将丰富的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精准脱贫的产业优势呢?”了解到群众想靠竹子致富的想法,支队力争在“榨干吃净一根竹”上做文章。总队投入经费300万元建设竹炭加工厂和楠竹加工厂,每年可加工楠竹9000吨、生产竹炭220吨, 节省运输成本320万元,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4万元。除此之外,支队从竹产业源头入手,在双垅村罗家湾建设高产楠竹抚育基地,投入10万元推动低产林变高产林改造,为后续竹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产业的意义在于解决就业问题。“家门口的工作能挣多少钱?”这个问题却一直是村民心中绕不过去的坎。为此,支队扶贫干部和村里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分头做工作,并动员村干部带头走进工厂。感受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便利,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前,村里的劳动力都想方设法外出打工,现在不但村里留守人员都能在家就业,而且外出打工者也想着回家创业了。
尝到了产业甜头,就有了致富奔头。“足不出户就能赚钱,有了你们的领路,我们还能把竹产业做的更大更好!”2018年,双垅村被湖北省表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如今,120千瓦的光伏发电厂项目也在盈利,类似的一个个持续输送能源的“摇钱树”越来越多。
帮教育:不只扶上学,还要扶就业
一直以来,双垅村的孩子上学不是问题,但成才却不是一件易事。随着一杆竹撬动了双垅村产业大发展,当地群众对改善受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垅村小学被列为总队重点帮扶改建目标之一。
针对双垅村小学设施简陋、学生课余生活单调的实际,支队先后投入经费5万元建设“留守儿童第二课堂”,动员官兵捐赠课桌椅、图书、电脑、学习机、电子琴、吉他、篮球等文体器材,缓解资源短缺难题。同时还发起“希望伴飞”计划,倡导官兵与困难学生结成爱心帮手,设置“爱心捐助箱”,结对帮扶困难学生15人,先后帮助3名学生实现大学梦。结合军营开放日活动,先后2次邀请80余名师生走进军营,观摩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引导贫困学生砥砺奋斗精神,树立远大志向。
从“扶上学”到“扶就业”,从学得好到用得上,教育扶贫的靶向还需更加精准。“教育扶贫是场持久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支队党委计划下一步还将同时做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依托军地培训资源为没有升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机会,提高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
湖北咸宁是革命老区,有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在这里建立,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罗荣桓、李先念、黄克诚等曾在这里战斗,10余万咸宁人英勇捐躯。今天,咸宁人民传承着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相融合,朝着美好生活目标继续奋斗。
(见习编辑 余梦婷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