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通山力量”——红色记忆⑨

“飞珠一线天,龙王舞碧潭,长歌动日月,照我红军山。”

这首民歌在通山大地上广为流传,歌中唱的红军山到底是哪座山?至今众说纷纭。

老人们讲出了歌中的那个悲壮故事:曾经有一队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在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后,遭到大股白军的围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那座红军山上。

党史工作者们也试图找到红军山,可是最终谁也无法确定,因为在通山境内的崇山峻岭中,发生过许许多多这样悲壮的故事。通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过先烈们的热血。

现龄102岁、1929年参加革命的阮贤榜将军,是红色通山的见证人,也是数万名通山热血儿女中,至今健在的几位之一。说起往事,老将军历历在目。

这是富水河上游的一条支流——通羊河。河面上的这座桥名叫南门桥,桥旁边座落着通山县最早成立的一所现代学校——镇南中学。

镇南中学作为通山革命的发祥地,与一个叫魏书的人紧密相连。魏书,汉川县人,当年公开身份是镇南中学教员,实际上是受中共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潭秋派遣,深入通山从事建党活动的特派员。

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爱戴。虽然在镇南中学只有短短两个年头,但他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人。一九二五年的一个深夜,中共镇南中学支部委员会在这里正式宣告成立,通山的革命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

这批早期的共产党员中就有许多后来叱咤风云、名垂青史。

“吾辈革命不怕死,只为工农作主人”的中共通山县委书记陈钟;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红三师政委叶金波;曾带领6位姐妹与数倍敌人战斗十多天,解放后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的阮文绣,他们都是从镇南中学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继中共镇南中学支部委员会成立之后,仅仅一年之内,燕厦、黄沙、大畈等地的党组织也相继成立,从此之后,通山人民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通山早期党组织的纷纷成立,反映的是通山人民渴望改造旧社会、向往新生活的一种现状,他们勇于斗争,在支持北伐、驱逐反动军阀夏斗寅部和陆云团等斗争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正在通山境内革命活动如火如茶的时候,受国民党反动派“马日事变”的影响通山县也随之陷入了白色恐怖中,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积极份子被杀害。

然而,无畏的通山人民不会屈服。在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的关心指导下,1927年8月下旬,中共通山县委决定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秋收暴动。8月30号,共产党员李良才、夏桂林、叶金波等人带领暴动群众占领了通山县城,并在次日成立了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

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八十年后的2006年,以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石仲泉为首的一大批全国党史界的知名专家,齐聚九宫山,研讨的主题就是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以详实的史料论证后一致得出结论:

“以通山为代表的鄂南秋收暴动,打响了全国秋收暴动的第一枪,奏响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革命交响曲的第一个音符,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的红色政权。她虽然只存在一个多月,但毕竟是划破国民党反动统治黑暗天穹的明亮流星,为揪起湖北乃至全国土地革命风暴,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根基。”

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的成立,开启了通山革命史诗般的全新局面。从此通山这块热土就与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紧紧联系在一起。

圣庙,是今天通山县城里保存最好的古建筑。这里不仅仅供奉着儒学先祖孔子,也曾是开国元帅彭德怀战斗过的地方。

1930年6月23日,彭德怀第二次转战通山时,将红三军团的指挥部设在圣庙。在这里彭德怀主持召开的前委会议作出了“先打岳州,再下长沙的著名决议,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以后,彭老将军在自述中还动情的写下:

“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了该区均不愿离开,粮食缺乏,农民把自己仅有的薯丝、玉米送到各部门首,倒在桶内就走…...”

——彭德怀

和彭德怀一样对通山人民感情深厚的老一辈革命家还有很多,滕代远、李灿、何长工、程子华、王平、肖克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何长工曾在《难忘的岁月》一书中这样回忆他在通山战斗的经历:“有几个十多岁的孩子竟试探的向战土们问道,你们是不是红军?是不是彭德怀的队伍?看他们那个吞吞吐吐的样子,显然是受了大人们的指使才来问的。战士们暗中打听了一下该村的政治情况,才知道居民中有许多是革命烈士家属,他们的亲人都是因为参加大革命而被反动派成批的捕杀的。

这座高耸的纪念碑,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块红色土地上曾经的悲壮。“冷水坪”这个深山区,许多解放军高级将领都很熟悉,这里曾是鄂东南道委机关所在地,革命先烈胡梓的遗骨就埋葬在这里。

胡梓原名胡致民,遇难时的正式身份是湖北省委特派员。1935年除夕夜,奔忙了一天的胡梓正在房中与战士们一起分吃几块红薯,一股敌人冒充边区游击队,窜进了道委机关,当胡梓识破敌人的阴谋举枪击毙闯进房来的敌人时,他们已经被更多的敌人包围。经过浴血奋战,敌人被击退了,英勇的胡梓烈士也倒在了这块他深爱的土地上。

冷水坪这个鄂东南革命圣地,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最艰难的反围剿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34年到1937年,这里先后召开了中共鄂东南第二次代表大会和鄂东南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同时这里也是红五军和红十六师的驻地,参加湘鄂赣许多重要战役的红军战士,都是从这里走上战场的。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的大地,他们又毅然背负起民族的使命,参加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主战场;组建游击队、武工队,与日寇进行不届屈不挠的斗争。时至今日,当年通山人民配合南下支队痛歼日伪的故事依然广为流传。

那是1945年6月下旬的一个夜晚,盘驻通山的日军得知王震将军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驻扎在山口铺,当即纠合咸宁、通山两地的日伪军千余人进行围剿,妄图将我抗日军民一网打尽。强弩之末的侵略者哪里知道抗日军民早就布下了“口袋”在等待他们。山口铺之战,我抗日军民仅以伤亡11人的微小代价,一举歼灭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为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夺取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通山儿女对革命的忠诚、对光明的向往都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当年在冷水坪战斗过的肖克将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专程前往冷水坪悼念战友,他动情地回忆:通山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在红军最艰难的年代,他们自己吃薯丝、野菜,却把粮食、食盐省下给我们吃,如果没有老苏区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中国人民今天的解放。

同样在通山战斗并从这里走出去的王平将军则这样说:

通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都有它一定的地位......

——王平

的确,从土地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通山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数万子弟走上革命道路,八千英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八十余年风雨轮回,这座古塔却静静的伫立在通羊城边,见证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守望着这片蒸蒸日上的热土。改革开放的今天,勤劳勇敢智慧的通山人民,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老苏区精神,使这块红色的土地,变成了投资、创业、勃发生机的热土。


来源:云上通山

(见习编辑 杨紫妮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