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长文——战贫荆楚答卷!

图片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从新的起点奋楫前行

这是我们共享的荣光——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我们亲历的事业——湖北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山山水水,照亮无数人的生活。多少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多少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多少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我们共同迈步伟大征程,共同投身伟大实践,用辛勤和汗水写就一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脱贫攻坚史,熔铸一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史诗。

岁月为证,彰显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夙夜在公、躬身实践。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在访贫问苦的每一次考察,拿出民生簿、细算脱贫账;在万家团圆的每一个春节,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送上祝福……步之所至,言之所及,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时时放心不下”的牵念,什么是“扶一把老百姓”的情怀;深刻昭示了什么叫“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什么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时光为尺,标注闯关夺隘的奋斗豪情。

到2020年底,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大降雨量引发的汛情,让困难挑战更为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统筹兼顾,精准有力的举措,沉稳务实的担当,汇成兑现庄严承诺的坚实步履,书写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出色答卷。

寸心如丹,闪烁无悔奉献的璀璨光芒。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小康不进村,我就不离村”。一批又一批奋战在湖北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别无所求、造福人民勇于担当、建功人民前赴后继的境界与追求,他们把对荆楚大地、乡亲们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里。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永向前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解决基础设施等瓶颈问题;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些目标任务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唯有充分认识到奋斗的连续性,脚步不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起点仍然要以拼搏蓄力、以实干筑基。解决了绝对贫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荆楚人民利益,在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尤须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扬“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干劲,让6100万荆楚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希望无限、前程似锦的荆楚大地,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员带头上 我们跟着干

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到“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期望,再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翻开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人类对殷实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镌刻在历史的每一刻。

2012年底,党中央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掀开中华民族减贫史上的新篇章。

环顾湖北,东有大别山、幕阜山拱卫,西有秦巴山、武陵山横亘。巍然耸峙的四座大山,既是地理上的高地,又曾是经济上的洼地。

湖北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581万贫困人口,2013年贫困发生率高达14.4%。

披荆斩棘、攻城拔寨,唯有沿着正确指引才能蹄疾步稳。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目光向决胜攻坚聚焦,思想为决胜攻坚凝聚,力量朝决胜攻坚调集,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荆楚大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图片

崇阳县天城镇茅井村以党建促脱贫,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出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汪佳 摄)

守初心、担使命——

责任单、路线图、任务书的背后是制度优势

一腔热血,心系百姓。

581万人,比丹麦全国人口还多。困难与磨难,丝毫不能动摇共产党人奋战的意志。

2015年9月28日,湖北出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

《决定》就是冲锋号!

从省到县,一级级绘制蓝图,倒排工期,目标靶向更精准;一个个攻坚领导小组成立,实施战时机制,层层签订军令状。立体式的政策体系,精准化的工作措施,一盘棋的资金统筹,可持续的帮扶之路,自上而下,贯穿全省。

几年来,湖北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几年来,湖北建立省领导联系片区和贫困县制度,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分别联系4个片区,42位省级领导分别联系37个贫困县,不脱贫不脱钩。

几年来,省委坚持对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省人大连续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省政府持续对脱贫攻坚进行重点督查,省政协定期开展脱贫攻坚监督性调研,省纪委监委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几年来,湖北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实现对17个市、州和96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考核全覆盖。共约谈扶贫考核综合评价靠后的21名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

筚路蓝缕,不胜不休。

几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扛起政治责任,践行初心使命,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湖北创造多个“第一”——率先唱响“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率先创建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首创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数据审计;首创“志智双扶”16条……

一个个的责任单、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固根本、培元气——

筑牢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坚强堡垒

打硬仗,关键在各级党组织。

一个好支部,是带领群众脱贫的“主心骨”。

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1958名村民,曾有447人属于贫困人口。村支书刘训志带头出资30万元,带动村干部、致富能手融资成立合作社,动员村民、社员种植腊米。2018年,全村腊米面积达8000亩,仅此一项收入2000万元。

一个坚强的组织,更是战胜困难的试金石。

2020年2月初,新冠疫情肆虐。2日,宜昌市所有市直扶贫工作队员接到紧急指令:提前结束休假,立刻返岗到村,帮助扶贫、参与疫情防控。

兴山县黄家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继志清楚地记得,当时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新冠病毒有向农村扩散的风险。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收入低,一旦染病,极有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收官之年,决战决胜的号角吹响。

部分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受阻、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遇到难题、扶贫项目建设受到影响……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到两周,全省近2万个驻村工作队6万多人返岗,驻村值守,入户走访,保生活物资供给,统筹战疫战贫“双考”。最终确保了湖北底线不破,后墙不倒,以质量更高、成色更好的脱贫成果铿锵作答。

郧阳区坚持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1886个党小组遍布指挥部、安置点、产业链;来凤县启动基层班子“建强工程”,优化调整村支书125名,通过换血,贫困村重焕生机;应城市坚持问题导向,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制定“一村一策”整顿方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战贫战场上,一批批先进分子火线入党。鲜红的党旗,历经风雨洗礼,愈发鲜艳夺目。先进的队伍,久经困苦磨炼,愈加斗志坚定。

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贫困村从“脏乱差”到“清绿美”,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上下同欲者胜,湖北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筑起一个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派尖兵、建功业——

锻造“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的硬核力量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1575个扶贫工作队、78746名扶贫干部,不是农民,却吃住在农村;不为攀亲串友,却与老乡水乳交融。

更多遍及荆山楚水的党员干部用点点滴滴的平凡之举,汇聚成创造旷世伟业的巨大力量。

为众人抱薪者,终将被铭记——

黄星,十堰市扶贫办原副主任。在生命的最后59天,他连轴奔走,日夜加班,直到身体不适才去医院。口袋里还装着扶贫手册,对医生说的是“能不能给我开点药回去”。

邹炜,咸丰县委原副书记,已被提名为鹤峰县县长。即将履新的他,想在“离开咸丰前,把所有项目再督一遍”,不料在前往乡镇的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

同样来自咸丰的谢睿,清坪镇原纪委书记,在检查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时发生意外,年仅39岁。他的网名为“沙砾”,他生前也正如沙砾一般,默默用生命为乡亲们铺出致富之路。

宋青山,秭归县沙镇溪镇高潮村原党总支书记,疫情期间为村民配送代购生活物资途中,不幸遭遇意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这一天,他的小女儿出生仅55天。

李继斌、伍开连、罗强、李志强……前仆后继的“黄星”“邹炜”们,用热血诠释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

颠簸的山路、低矮的房屋、狭窄的羊肠小道、耕作的田间地头,留下数不清的足迹和身影。90后村支书程桔,率领崇阳县大市村率先“出列”,如今和村民并肩战斗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年过半百的胡长学,驻通山县板桥村4年,哪家猪生病了、枇杷歉收了、鱼塘缺氧了、孩子失业了,他都忙着张罗;一身警察蓝的仙桃市幸福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石华平,疫后为村民跑甘蔗销路时,发生车祸,听力受损至今。

困难面前豁得出来、关键时候顶得上去,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一群群共产党员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

到2020年底,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让绝对贫困彻底告别了荆山楚水。

图片


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下足“精准滴灌”绣花功夫

图片

孝昌县邹岗镇新冲村,一块块蓝色的光伏电池板整齐排列在村子周围。据了解,该县建有30个光伏扶贫电站,共设置公益性岗位2196个,惠及2167户贫困户,贫困户通过光伏扶贫每年实现稳定收入9000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由“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转向“精准滴灌”式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绣花功夫”造福千千万万贫困农户。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找准病根精准施策,一户一档,一户一策,靶向治疗,中国精准脱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运用大数据确保“扶真贫”

“这次核查之后的贫困户,我服气!”2017年5月,建始县高坪镇一位争贫困“帽子”的上访户感叹。

让老上访户服气的是建始县用上了大数据比对。

省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建始是两个试点县之一。

大数据“体检”后,建始县剔除“李鬼”贫困户433户,新发现和认定贫困户397户,对漏登的109户贫困对象进行补录。

茅田乡太和街村谭某的儿媳是村委委员,且为非农业户口,家中还有小汽车,却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核查组深入了解后发现,乡政府驻村干部易某擅自更改贫困户投票结果和会议记录,将不符合条件的谭某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易某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最终还是没躲过大数据的“天眼”。谭某一家被取消贫困户资格,易某也受到严肃查处。

扶贫能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首先在于精准识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坚持把数据质量作为建档立卡的生命线,在全国首先对精准识别进行审计全覆盖。对全省有扶贫任务的96个县市区,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对已脱贫户开展逐户回访、逐户核查,看是否存在错退和返贫现象;对建档立卡外的重大疾病户、残疾人户、低保户、信访户、边缘户、独居老人户等开展核查,逐一走访,看是否存在漏评现象。

仅在2018年,全省标识脱贫39.04万户110.03万人,新识别纳入6.69万人,返贫0.04万人。

2019年,原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召开会议,推广湖北的做法。

因村因户因人靶向施策

在红安县高桥镇夏家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悬挂的一张“一户一策一支部精准脱贫结对帮扶表”引人注目,21户脱贫户分别由21个党支部对口帮扶。

“一户一策一支部,村里就是这样脱贫的。厅机关每个党支部对口帮扶一户贫困户,通过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帮扶措施。”省审计厅驻红安县夏家湾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周刚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76岁的贫困户汪昌荣,儿子和儿媳因患精神疾病,常年住院,8岁的孙子由两位老人照顾,家庭非常困难。省审计厅综合处党支部与其帮扶结对。

“她家门口附近有一块荒坡,支部就帮老汪家把荒坡进行平整,栽了16棵橘子树。”周刚介绍,待到橘子树挂果,既能增收,又美化环境。

汪昌荣家缺劳力,支部又量身定制了更详细的帮扶计划:发展种牛养殖。

“得亏工作队,去年养了5头牛,卖了3头,收入2万多块。”汪昌荣对记者说,余下两头母牛长得很壮,今年要是产下两头小牛,最少卖七八千元。

村与村不同,户与户也相异。

精准识别后必须靶向施策,全省21575支工作队、78746名驻村干部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缺水,是巴东县绿竹筏村脱贫遇到的最大难题,一遇旱情就歉收甚至绝收。而与它隔着一条西流溪的秭归县泄滩镇牛口村,因为水源充足,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村民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竹筏村想从西流溪引水,但村里电压太低,带不动大功率水泵。从巴东接电距离1500米,成本也不低。从距离仅600米的牛口村接电,可两地分属不同市,跨界接电有难度。

宜昌与恩施主动对接,2019年9月,泄滩供电所正式进场开工,一个多月后,绿竹筏村泵房的水缸里清水涌出。

有了水,村里的产业发展快马加鞭,超过一半的村民开始种植柑橘,2020年,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2015年9月24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

书记、省长“双挂帅”,每位省领导联系一个贫困县,不摘帽不脱钩。

从省到村,层层签订军令状,压实压紧责任。

从市到县,一级级绘制蓝图,倒排工期,目标靶向更为精准。

一条条病因被找出,一个个脱贫之策开始实施。

武陵山中的恩施州山清水秀,围绕一红一绿发展富硒茶产业,实施旅游扶贫,数十万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奔小康。

秦巴山区的郧阳区建起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社区,发展香菇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小镇”。

大别山麓的麻城市实施“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业一品”,聚焦“花经济”,打造“龟峰山杜鹃”“福菊”“麻城茶油”等特色鲜明、互认共享的区域公共品牌。

幕阜山里建成华中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咸宁市委市政府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为契机,启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围绕6大绿色产业,现已建成项目33个……

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必须因地制宜找准项目。

全省37个贫困县形成54个主导产业,建立4.3万个农业合作社,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316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被紧紧扭在产业链上实现脱贫。

立体审核力保退出“准”“实”“严”

“攻下一个贫困村,插上一面红旗。”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军事化作战体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工作一目了然。

贫困村退出精准,贫困户退出更要真实。据省扶贫办介绍,为了保证贫困户脱贫准实严,每个人每一户退出都有严格的标准,要经过立体审核。

“我脱贫,村干部说了不算,帮扶干部说了也不算,由事实说了算!”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肖家垅村陈家先高兴又自豪。他的房屋修缮一新,稻米堆了一屋子。陈家先介绍,房屋以前是危房,自己也有严重的胃病。帮扶队来后,他修了房子,治了胃病,可以外出打工了。两个孙子也免费上了学。

据介绍,贫困户退出是以户为单位,家庭收入超过标准,有安全住房与安全饮水,无辍学学生,就医有保障。五个指标全部达标后,还要进行民主评议、交叉检查、公示公告、抽样核查四个环节。最后由贫困户自愿在《脱贫退出书》上签字认可。

基础设施大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市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884.76亿元;

28个国定贫困县整合资金1257.19亿元;

全省行政村内硬化道路达27.95万公里;

贫困地区全部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

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100%;

完成“4类重点对象”62.9万户危房改造,31.84万户、88.2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精准识别七步法

第一步农户申请。

第二步组级评议。

第三步组级公示。

第四步村级审核。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小组审定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通过投票表决确定村级名单。

第五步村级公示。

第六步乡级复核。乡镇按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要求,对村级上报的名单进行逐户走访、审核把关。

第七步村级公告。在村委会发布公告,让群众知情,让社会监督。

五查五看

查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

查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

查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

查居住条件,看生活环境;

查贫困原因,看贫困程度。

图片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嵌入产业链 心中有底气

兴于产业,不困于穷。

发展好产业,才能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发展好产业,乡村振兴的画卷才能烂漫舒展。

一片茶、一朵花、一颗菜、一个柑橘、一只小龙虾……在湖北由点到面成片,形成产业,让脱贫奔小康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截至2020年,37个贫困县培育54个扶贫主导产业,全省93.96%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扶贫中,76.6%以上的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脱贫。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图片

崇阳县港口乡横岭村脱贫户沈坚文种植猕猴桃脱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产业咋选择?

不求“高大上”,但求“绿特优”

4月的鹤峰,生机勃勃。随地势起伏的茶园一垄垄,一块块,绿得干脆、绿得鲜亮。

“我种了16亩茶,9亩是有机茶。”邬阳乡石龙寨村茶农朱辉义咧开大嘴,称自己种了一辈子茶,从没想到能卖到100多元一斤,“一亩茶的收入有1.5万元哩!”

有机茶,是鹤峰县产业扶贫的黄金叶。

鹤峰,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世界公认的产茶黄金带,205个行政村有184个村产茶。毫不夸张地说,整个鹤峰就是一座青翠欲滴的大茶园。

但过去,好茶没有卖出好价,直到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全县茶农改走高端路线,将有机茶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这才扭转困局。茶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第一财源,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半靠种茶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一项调查显示,2017年,我省37个贫困县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贫困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灾害多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但是,贫困地区也有一个最大优势——好生态。只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就会成为脱贫“强引擎”。

2015年,我省坚持“生态+扶贫”双轮驱动,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以“四大片区”为重点,我省产业扶贫不求“高大上”,但求“绿特优”,形成恩施绿茶、利川红茶、通城油茶等54个主导产业和28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恩施硒茶、武当道茶、宜昌蜜桔、蕲春蕲艾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金字招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动建设种、养、加、旅及扶贫车间等特色产业扶贫基地近3.6万个。

实行“一县一策”,37个贫困县立足自身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走好差异化发展路子。

为了放大绿色优势,我省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耕地地力保护、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系列行动,37个贫困县“三品一标”品牌数达1195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因地制宜兴特,提档升级做优,产品供给增绿,湖北已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咋发展?

接“二”连“三”,走融合之路

产业有“方”,脱贫有“路”。方向选好了,路子又该怎么走?

湖北作答: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全产业链开发。

在农工之间找连接点,推动生产与加工融合。

春天的来凤,漫山遍野的藤茶发出了新芽。这种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野生藤蔓植物,实现“野转家”后,已成为来凤第一大农业产业。该县按工业化、现代化理念,对藤条全产业链进行升级,向精深加工要效益。目前,茶精粉、黄酮提取物、藤茶饮料、医药保健品、面膜等50多个深加工产品先后上市,向规模生产发力。

在农旅之间找落脚点,将乡村旅游资源资产化。

蕲春株林镇会龙池村原是贫困村,现在成了风景区。村里走一圈,欣赏古树溶洞、河潭飞瀑、摩崖石刻等自然景观,打卡宋代名士的隐居地,感受山村的独特魅力,累了不妨在木瓜小院、潜庐书院、松筠阁泡壶茶、捧本书、住一宿,别具情趣。

在农商之间找热卖点,加速生产和流通融合。

房县万峪河乡老人坪村的众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因疫情期间缺劳力、缺饲料,社员们干脆将黑猪赶到山上放养。这些放养的“生态猪”,一跃变成“网红猪”,订单纷至沓来。

作坊变工厂、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店销变网销……融合发展“兴”起的产业硕果累累。

据统计,全省37个贫困县创建3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2000余座,创建21个“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859个农旅产业扶贫基地,郧阳香菇小镇、麻城福白菊小镇等一批贫困乡镇日益壮大;28个国家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累计建立5786个村级服务网点,服务贫困人口126万人次,助贫困人口增收1.7亿元。

城市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各类“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在荆楚大地拔节生长。

产业咋富民?

龙头带动,构筑利益联结机制

“种苗、有机肥料、灭虫灯都是公司免费提供,标准化种植的有机菊花卖价高!”麻城福田河镇仙羊岩村贫困户冯伦元种了7亩菊花,凤凰白云山药业公司高价收购。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结模式,福田河镇各村菊花合作社与几家菊花龙头企业对接,做到了“四帮四到户”:帮指导生产,订单收购服务到户;帮劳力,流转土地租金补偿到户;帮提供岗位,劳务工资发放到户;帮扶贫贴息贷款,入股分红收益到户。

每说到此事,甘家垸村低保贫困户熊开平就心花怒放:“菊花不愁销路,比种花生、棉花省力,特别适合老年人。”

贫困农民大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经营能力较差,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往往手足无措。探索有效的带动模式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企业与农户拧成“一股绳”,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所在。

改贫困群众“单打独斗”为嵌入“产业链条”,这样的扶贫基地、车间、合作社在全省各地百花齐放。

宜城、崇阳等地农民合作社吸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贫困户变身股民拿“股金”;大悟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后集约化经营,赊租大棚给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实行种苗、技术、销路“三统一”,让贫困户无障碍地进入到产业链条中;恩施州探索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方式与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

37个贫困县,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7家、注册农民合作社4.5万家、注册家庭农场5.4万家,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探索出“藤上结瓜、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产业扶贫模式,构建“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78.8万户、236万人受益增收。

为了强化市场主体带动,全省认定317家扶贫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推动贫困村、贫困户与市场主体“抱团”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产业脱贫拔了穷根,荆楚大地还将继续“谋振兴”。

产业造血拔穷根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以“茶果菜药”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面积逐年增加,形成“三大药谷”(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四座茶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五条水果带”(长江三峡优质柑橘、汉江流域优质砂梨、316和107国道沿线优质桃枣、三峡库区优质甜橙、幕阜山区和武陵山区优质猕猴桃)的“345”产业布局。

截至2020年底,37个贫困县茶果菜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达2055.34万亩,其中茶叶486.13万亩、水果392.75万亩、蔬菜(含食用菌)674.22万亩、中药材502.24万亩。

贫困地区带贫益贫效果显著——

37个贫困县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7家、注册农民合作社4.5万家、注册家庭农场5.4万家,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农民合作社全覆盖,507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有2个以上带动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

构建“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78.8万户、236万人受益增收。

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增强——

培育3.57万个创业致富带头人,为65.69万户贫困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76.09亿元,建成 5646座光伏扶贫电站,认定317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354家扶贫车间,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达96.4万户、286万人。

图片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脱贫攻坚是中国农村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8年来,我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效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全省各地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与政策宣传,教方法、传思路,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持。

通过志智双扶,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新风扑面而来,贫困户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角,蕴藏的智慧与力量充分激发出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

图片

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长年缺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组成探水队,在朝东岩绝壁中间——距岩底300多米、岩顶100多米的天宝洞内,寻得一处水源。经一个月的铺设管道、送发管线等工作,清泉从山洞引出到达田凤坪村,村民们喝上清甜的山泉水。(通讯员 杨顺丕 杨志英 摄)

一次次登门焐热了冰冷的心

麻城市铁门岗乡富岗村刘幼娟,婆婆患病家里欠债40万元。

贫病交加,她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身心变得麻木。

2016年始,驻村工作队一次次登门,倾听她的诉说,鼓励她树立信心。

一次次登门终于焐热了她冰冷的心。办理扶贫贴息贷款,请科技人员手把手教授种植金丝皇菊。苦干之下,当年,刘幼娟获利1万余元;2017年,刘幼娟发起成立合作社;第三年,在扶贫队鼓励下涉足电商;第四年,扩大产能,销售额达350余万元;今年,又新建300多平方米的烘干房,年创产值有望达千万元。

让581万人摆脱贫困,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为了从思想根源上消除贫困思维,精准扶贫工作甫一开始,全省就十分注重“扶志”。

2015年,省委宣传部印发《构建精神支撑的通知》,要求各地坚持内修精神、先“富脑袋”,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从精神上树立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

2016年,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行动方案》,16项具体措施推进“素质”脱贫,构建精神脱贫“硬支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脱贫标准的,由县政府以户为单位连续3年给予奖励。

全省组建先进典型事迹团,让成百上千个刘幼娟走上前台,分赴全省各地讲述那些不认命、不服输、学得会、看得见的故事。

为了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树立信心,各地强化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文化扶贫。

在四大贫困片区,驻村干部、包保干部走亲结对,搭建“基层夜话”“网络对话”“家访谈话”和“屋场院子会”等“三话一会”平台 ,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畅谈脱贫致富梦想,培养“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信心,涵养内生动力。

竹山县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补足脱贫精神之钙,贫困户“争星”为荣,全县创建精神脱贫示范村55个。咸宁市咸安区在村头设置“脱贫光荣榜”,优先脱贫者,挂上大红花;远安选拔501名同志担任精准扶贫“宣讲员”,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贫困群众的奋斗意识。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与贫魔的战斗中,更多的刘幼娟涌现出来,他们生动鲜活的脱贫故事涤荡人心,催人奋进。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低头坐在破风漏雨的土屋里,长时间沉默不语后发出一声叹息:“我也想脱贫,但我只会种田锄地,不知从何做起!”

十堰市郧阳区刘洞乡庙坪村工作队长彭伟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贫困户谢远志时的情景。

仔细斟酌后,彭伟决定鼓励老谢养殖乌鸡,请来农技站人员驻村指导,买回书籍送给谢远志。2016年5月,老谢第一批乌鸡成功出栏,收入达5万元,第二年盖起了小楼房。日子有了奔头,谢远志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脸上洋溢着幸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给钱,更要传技,扶贫更需扶智。

科技扶贫充实“最强大脑”。2016年以来,全省共实施科技扶贫专项项目145个,打造100余个“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科技”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培训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百县千镇万人工程”,全省每年向基层派驻科技特派员5000多人,在边远贫困、边疆民族、革命老区“三区”与37个贫困县实现科技人才帮扶全覆盖。

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203亿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197万人次;累计落实37个贫困县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资金95.8亿元;选派4.38万名教师到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到2019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失学辍学,实现动态销号清零。

技术培训为群众脱贫赋能。2015年以来,我省连续开展农技培训,培训高素质农民31万人。深入推进“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全省技工院校参与37个贫困县、60个插花地区对口帮扶,开展技能培训。仅在2020年前10个月,全省37个贫困县和60个插花地区共有19036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免费参加汽车维修、烹饪、美容美发、电脑编程等技能培训,大部分贫困户子女培训后实现就业。

用科技、教育、培训给贫困户赋能,千千万万的贫困户摆脱贫魔。

虽然没有了腿,但一直站立着

精神脱贫推进精准扶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如火山喷发。

36岁那年,一场山体滑坡事故,让鹤峰县下坪镇东洲村村民徐丕军失去了双腿。

“没了腿,我还有手。”他就扎扫帚卖,这些年扎了7000多把扫帚,每年养七八头猪,发展贝母、天麻等药材5亩,年净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村里3次评他为低保户,被他3次谢绝。

“虽然没有了腿,但我感觉自己一直在站着。”他说。

大别山深处的红安县二程镇光山岗村贫困户韩建红,2015年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2016年初,驻村干部一趟趟往他家里跑,“激将”他自力更生。终于,韩建红心动了,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牵头承包油茶山林、鱼塘、田地,建鸡舍、牛舍与羊舍,搞起种植养殖。苦干一年,几乎脱了一层皮,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当年脱贫。

低保户也被发动了起来。恩施市太阳河乡马林村“独脚”牧羊人王大银,通过养羊、养猪、养鸡,每年能赚四五万元。2017年,王大银主动申请退出低保,2018年,被评为“恩施市最美脱贫标兵”。

光棍脱贫又脱单。房县土城镇贫困户瞿万江,为了照顾有病在家的奶奶,窝在家里,年近四十还打光棍。在扶贫干部帮助下,瞿万江苦学黄酒酿制技术,很快脱颖而出,2018年,他被评为“房县黄酒酿造能手”第三名,每年酿酒纯收入二三十万元以上。2018年,瞿万江脱贫摘帽,盖了新楼,买了小车,娶上漂亮的媳妇。

不坠青云之志,永葆向上向善之心。

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志智双扶,把荆楚儿女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创造出荆山楚水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教育扶贫

2016年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203亿元,累计落实37个贫困县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资金95.8亿元。

2019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失学辍学实现动态销号清零。

科技下乡

2016年以来,全省实施科技扶贫专项项目145个。

实施“百县千镇万人工程”,全省每年参与服务的各级科技特派员实现全省37个贫困县帮扶全覆盖。

全省农业系统组建三级农技专家团队179个、专家639名,特聘161名农技员,设置1.8万余名产业指导员。

技能培训

2019年以来,我省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截至去年底完成各类培训127.9万人次。

2015年以来,我省连续开展农技培训,培训高素质农民31万人。2019年起开展贫困户农技短训班,每年培训2万人。

金融扶贫

扶贫小额信贷: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

保障对象:

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缺乏资金的边缘户等监测对象。

贷款用途:

精准用于发展生产,不能用于结婚、建房、理财、购置家庭用品。

贷款条件:

能通过银行评级授信、有贷款意愿、必要技能和还款能力,18到65周岁。

优惠政策:

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由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

贷款总额:

到2020年10月底,全省累计发放276.09亿元。

累计获贷贫困户65.69万人。

累计每户贷款量4.2万元。

贷款余额:

到2020年12月底,80.67亿元。

小额信贷逾期率0.04%。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荆楚大地脱贫攻坚战征程上,2万余支扶贫工作队扎根乡村,17家中央单位、412家省直单位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千企帮千村”,消费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汇聚全社会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全社会涓涓爱心暖流形成澎湃合力,谱写一曲“人心齐、泰山移”的英雄壮歌。

图片

民建湖北省委对口帮扶崇阳县港口乡油榨村,筹集200万元资金建成3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30多个农户增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汪佳 摄)

一声号令 25万余党员“下田埂”

一声“书记,你莫走”,让胡长学泪眼婆娑。

2月25日,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后,省纪委监委驻通山县板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长学当晚就马不停蹄赶赴板桥村,与乡亲分享高兴事儿。

“老乡,我不走!”胡长学再一次许下诺言:自己还要带领工作队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武陵山深处,宣恩县椒园镇石马村,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建设也在谋划脱贫后发展新思路。2015年,工作队在石马村扎下根,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建茶园、办企业,让石马村“旧貌换新颜”。

我省地缘结构参差不齐,分布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581万贫困人口。

帮助老乡脱贫首先要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2013年开始,全省21575支工作队尽锐出战,下到田埂,从驻村那一刻起,心无旁骛,铆足劲为乡亲们办实事。

“全脱产、硬抽人、抽硬人”。两万余支工作队,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精准帮扶,实现4821个贫困村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5.3万人,驻村第一书记13348人,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谁来扶”的难题迎刃而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斩楼兰誓不还。驻村干部信守诺言: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从武陵山到幕阜山,从秦巴山到大别山,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省81名个人和60个集体获奖。

贫困群众生活好了,笑脸更多了,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党群干群关系更紧密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了。

全国一盘棋 拧成一股绳

2019年,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长岭水厂扩建完成,周边3个镇44个村7.9万人饮上安全自来水。

在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区,水利部定点帮扶郧阳区,发挥行业优势,规划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一举解决郧阳区困扰千年的吃水难题。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

2015年12月,按中央部署,1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省25个国定贫困县,一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农业农村部扎根武陵山片区,安排资金4亿余元,引来北京知名农业企业到恩施州投资兴业,发展项目110个。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及旗下公司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亿元,在蕲春县建设2个5000吨级泊位杂货码头,撬动当地资源30亿元,签约投资额超50亿元。

17家中央单位带着责任,怀着感情,充分发挥政治优势、部门优势、行业优势,全力帮扶25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5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贫金40.85亿元,引进社会资金43.07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家,建成光伏扶贫电站5646座,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

国家队千里迢迢送爱心,地方队更不能落伍。

我省实施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春暖花开时节,一艘艘游船驶向巴东县5A级景区神农溪,咔嚓、咔嚓……游客纷纷以青山碧水为背景合影留念。在省林业局对口帮扶下,巴东县着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加速变成金山银山。

“开发一个景区,保护一片生态,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鄂旅投集团帮助咸丰县黄金洞乡黄家村谋划茶旅融合项目,联动黄金洞景区,形成周末游线路。以鄂西武陵山区向周边辐射,创新实践“文旅+”精准扶贫新模式,每年带动贫困地区就业50多万人。鄂旅投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

来自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412家省直单位对口帮扶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1.16亿元;36个经济强县结队帮扶37个贫困县,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03亿元。

东西部牵手 杭恩结“亲戚”

西子湖畔、武陵山区,两地相隔1200公里,在脱贫攻坚中结缘。

2016年10月,恩施州被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由杭州市结对帮扶。4年后的秋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举办的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杭恩携手扶贫新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放下行囊就是恩施人!”2018年9月,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培训处处长、团委书记王强有了一个新身份——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帮扶恩施工作队联络员。一到恩施,他立马协调联络扶贫项目和资金。

“我们在鄂西有亲戚!”4年多来,浙江省、杭州市累计落实财政帮扶资金12亿元,社会援赠3亿元,实施消费扶贫17.8亿元。和王强一样来自杭州的“新恩施人”,在当地实施了950个帮扶项目,直接带动23.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帮助2.22万贫困人口在浙江稳定就业。

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浙江与湖北、杭州与恩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产业为基,实施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硒品入杭”“浙企入恩”等四大产业提升工程,累计引进100余家浙商企业,落地投资达40.6亿元。

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民营企业更是积极参与。

湖北是全国“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始发地。2016年2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扶贫办、省光彩会联合发起“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劲牌公司近几年公益捐赠8亿多元,在全国建立417个“劲牌阳光班”,帮助2万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卓尔控股公司挖掘贫困地区优质旅游资源,以文旅融合“造血式”推进产业扶贫,实现共建双赢。在革命老区罗田县,开发“五景区、五小镇”旅游;在民族县长阳县,整体开发长阳高家堰、火烧坪境内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咸宁羊楼洞,开发茶文化古镇旅游项目。

省扶贫办统计,到2020年底,全省6933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6293个村,投入产业帮扶资金72.21亿元,帮扶贫困人口78.09万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一股股爱心暖流汇成磅礴力量,帮助荆楚大地走出贫困,还要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对口帮扶爱如潮涌

2016年至2020年,17家中央定点单位帮扶我省25个国定贫困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0.85亿元

浙江省杭州市累计援助恩施州财政资金12亿元

412家省直单位、36个经济强县帮扶37个贫困县,累计投入援助资金54亿元

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组织全省6933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6293个村,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72.21亿元

截至2020年底,消费扶贫行动实现销售额403.3亿元

图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站上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武陵山中,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恩施携手同行;大别山下,群众赶着黑山羊走在致富路上;秦巴深处,返乡青年在“淘宝村”中直播带货忙;幕阜山间,华中最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

荆山楚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一幅幅更幸福更美丽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上,荆楚儿女不断蓄势,接力奋斗,正在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富春山居图”。

图片

在保康县马良镇鸡冠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工人正在生产卫衣、T恤等衣服,这个车间安置当地贫困劳动力35人。(视界网 杨韬 吴剑霞 摄)

“四个不摘”,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4月2日,英山县方家咀乡葫芦盆村,一垄垄茶树像一条条青龙蜿蜒盘旋。“我们村正在争取建连接路,和附近景区打通,明年发展茶乡旅游!”村民唐爱萍抱着一篓刚摘的茶叶,欢喜地说。

葫芦盆村曾是英山县脱贫“硬骨头”,常住人口5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387人。2017年,省法院工作队进驻帮扶,修路、种茶、养小龙虾……经过几年建设,贫困户陆续脱了贫,村容村貌发生根本变化。

“脱了贫,他们还管我们吗?”“我的医疗费以后还能报销吗?”“万一返贫了咋办?”春节假期,大伙儿庆祝脱贫的同时,心中不禁打鼓。没想到,几天后驻村干部们就回村张罗起茶园管理技术培训。

与驻葫芦盆村工作队一样,春节过后,全省21575支工作队、78746名驻村干部迅速返岗就位。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我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同时,要求各级财政投入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衔接”要求相匹配。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工作队队长李玉高说,葫芦盆村虽然脱了贫,但发展后劲不足,个别脱贫户返贫风险较大,队员们一刻不敢松劲。他们正在计划为村里引进新的长效发展项目。

“工作队留下了,我们信心更足了!”唐爱萍感叹。

未贫先防,为防返贫“上保险”

“我们能够不返贫,多亏政府想得周到!”回想去年那场意外,通城县大坪乡栗坪村脱贫户许五祥感慨万千。

许五祥用扶贫小额贷发展养殖脱了贫,2020年底,意外突然降临到这个生活刚刚好转的家庭——80多只羊被野猪咬死47只,损失5万多元。幸运的是,此前他被纳入防贫保险保障对象,获得3.8万元的防贫保理赔保险金,一家人从返贫边缘又被拉了回来。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我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几万名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

湖北太平洋产险公司联合省扶贫办,面向全省易返贫的脱贫监测户和易致贫的边缘户,推行防贫保险。防贫保个人全部免单,政府投保、群众受益,重点解决因病、因灾、因学三大致贫返贫问题。截至2021年2月底,全省70个地区开办“防贫保”,2.3万多个家庭受惠。

各地建立防贫预警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对脱贫户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变化情况进行预警监测。

保康县城关镇陈家河村脱贫户陈宗运患有尿毒症,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准备外出打零工。去年疫情期间,工厂延迟复工,收入有所下降。掌握这一情况后,村干部及时找到他,指导他加入村里的李子种植合作社。今年1月,陈宗运带来好消息:“两亩李子秋天挂果,一年纯收入6000元以上。你们不用担心我返贫了!”

3月,远安县按照村均1人的标准,选聘102名热心公益、会用微信的村级扶贫协管员,充实防返贫监测力量。该县扶贫办副主任田啸波说,“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才能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稳岗帮扶,巩固脱贫成效

“这几天天气冷,平菇生产比较慢。”4月9日,江陵县秦市乡刘家剅村民瑞食用菌合作社的平菇大棚内,刚刚发完货的合作社负责人陈经枝告诉记者,目前种的是低温菌棒,一共10万个,天气变热后,将改种高温菌棒。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陈经枝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于2018年通过金融扶贫筹集资金、学技术、建大棚,2019年,和朋友合资建起合作社,目前有10户脱贫户在合作社长期务工。

对于未来,陈经枝满眼憧憬:“考虑利用合作社冷库和废弃菌资源,开发养殖蚯蚓项目,日子会越来越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在促进百姓持续增收致富。

建始县高坪镇青里坝村附近,总投资15亿元的青花田园综合体和温德姆度假酒店正加快建设。“通过发展避暑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党支部书记唐瑛介绍,目前,有1000多名村民在田园综合体就业,今年还将有400多人到度假酒店务工。

通过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变风景为“钱”景。据介绍,恩施州目前有3个5A级景区,17个4A级景区,当地通过吸纳村民在景区就业,设置商铺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引导村民在景区周边修建农家乐、民宿等,持续释放旅游扶贫增收效应,恩施州50万脱贫群众在家门口乐业。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继续深化劳务协作、做好稳岗帮扶、发挥扶贫车间带动作用、强化技能培训等举措,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就业能力。

接续奋斗,做好乡村振兴接力

脱了贫后,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对此,各地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4月1日,鹤峰县扶贫办下达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批项目计划,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下一步将在规划上做好衔接,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深入。

黄梅县柳林乡老铺村利用山水资源,建起水电站项目,建起玫瑰谷漂流、龙池河大峡谷等多个旅游项目,拉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脱贫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有了产业才能解决就业。”村支书陈燎原表示,会保持定力,持续走产业兴村之路。

“离开人才,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恩施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表示,当前,农村中的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据了解,恩施州已经为乡村定向培养乡村卫生室医务工作者。

荆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建立的精准统计、“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等工作机制和方法,值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借鉴。

“乡村振兴要扣紧组织振兴这个 ‘牛鼻子’。”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称,乡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希望有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一个更美的新生活画卷正向我们展开。

设立五年过渡期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领导体制有效衔接

做好工作体系有效衔接

做好发展规划有效衔接

做好政策举措有效衔接

做好考核机制有效衔接

图片


总书记心系湖北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22日,习近平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同部分村民座谈。考察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水稻育种基地。

2013年10月16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

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24日,习近平来到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

2018年5月15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0年6月10日,省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保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兜住民生底线;加快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成绩来之不易 奋斗永向前方

2012年

1月20日,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启动实施3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纳入2012年十件实事之一。

6月9日,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扶贫开发纳入“幸福湖北”建设重要内容,作为十个确保任务之首强力推进。

7月13日至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湖北考察。14日,李克强来到红安县城关镇陈升庙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后指出,要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特别是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12月27日至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江西九江、湖北恩施调研。29日,李克强在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视察并与村民座谈。

2013年

3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恩施市龙凤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出台《关于推进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龙凤镇试点项目资金达8.77亿元。

3月2日,省扶贫办和省发改委完成四个片区省级脱贫规划编制工作,成立片区攻坚领导小组。

7月1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柴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省级大柴湖开发区,提出14条支持政策,2013年至2015年,柴湖开发区每年将投入3亿元左右扶贫项目资金。

8月,启动“千企帮千村”活动,1072家省内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当年投入资金33亿元。

12月10日,国家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开发性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国家民委、国家开发银行和湖北等4省市政府共同签署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合作协议。

2014年

4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重点领域的六大改革,扎实解决制约片区发展的十大突出问题,着力完善专项扶贫项目管理的四项机制,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四大组织保障措施。

6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10月17日,全国首个“扶贫日”,《湖北日报》刊发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时任省长王国生署名文章。当日募集各类扶贫善款6524万元。

12月6日,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恩施州召开,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介绍湖北旅游扶贫工作经验。

2015年

6月,湖北组织37个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到贵州考察,学习贵州精准扶贫做法。

7月14日,全省召开扶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暨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省市县乡村五级共9万多人集中收听收看大会。

8月28日,省委财经办、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直机关工委印发《驻村帮扶指导意见》,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干部驻村帮扶体系,当年,共派出15053个工作队、驻村干部91992人,帮扶11365个村。

9月7日至8日,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大力推进我省精准扶贫工作。

9月24日,省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构建了“1+N+M”精准扶贫攻坚支撑体系(“1”即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N”即贫困县约束机制、帮扶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激励脱贫机制、扶贫责任制、精神支撑机制和用人导向机制,“M”即省直行业部门出台的精准扶持措施)。

10月10日,省委宣传部印发《构建精神支撑的通知》,引导干部群众内修精神、先“富脑袋”,树立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

11月10日,出台《创新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现“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全覆盖。

12月,我省建立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依托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建立省扶贫投资开发公司,承接金融机构政策性专项贷款。

2016年

1月13日,省政府成立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决战决胜“五个一批”中的关键一批、首要战役。

1月20日,全省统筹整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三万”活动工作组、脱贫奔小康工作队等农村工作队力量,聚焦精准扶贫,打造一支攻坚主力部队,不脱贫,不收兵。

2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6年湖北被评为第一类。

2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到湖北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战决胜“五个一批”中的关键一批、首要一役,全面实施“交钥匙工程”。

4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深圳召开扶贫劳务输出对接试点工作座谈会。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广东和湖南、湖北三省共同开展劳务输出对接试点工作。

5月,建立与中直帮扶单位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17家中直单位加大扶贫帮扶力度。

6月28日,全国扶贫资金整合现场会在湖北召开,湖北经验在全国交流。

7月17日,制定《湖北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加大督查巡查问责力度。

8月19日,出台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研究生进行精准资助,2016年下达资助资金2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50余万人次。

8月22日,全国精准识别现场会在湖北召开;湖北经验在全国交流。

9月20日,出台《进一步加强省内区域协作扶贫和定点帮扶工作的意见》,明确对口帮扶10个民族贫困县市的基础上,同步对口帮扶37个贫困县。

10月13日,全国“万企帮万村”现场会在湖北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

12月6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加大医疗救助,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6.7万人次。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贫困户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

12月8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湖北作典型发言。

12月9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行动方案》,出台16项具体措施,推进“素质”脱贫,构建精神脱贫“硬支撑”。组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团,分赴市州巡回宣讲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2017年

2月15日,湖北与浙江签署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杭州市与恩施州形成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

3月,实施全省林业扶贫攻坚规划,选聘2.5万名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

5月17日,省纪委开展扶贫政策落实大数据比对,促进资金安全运行、项目规范实施。

5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五级代表在行动”活动。9万多名人大代表分赴贫困村走访调查,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职能,促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

5月26日,全国光伏扶贫现场会在湖北召开。

6月15日,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湖北召开。

6月25日至29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大会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的进军号角。大会要求,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月4日,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在湖北召开;郧阳区创建了全国第一支扶贫公益股,丹江口市建立了2亿元的全国首家绿色产业扶贫基金,五峰县发行了5亿元的全国首单扶贫专项债券。全省村级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11月15日,召开全省“三乡工程”现场会,推广武汉经验。把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新抓手,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11月29日,全国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在湖北召开。

2018年

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十不准”规定》,把2018年作为扶贫作风建设年,坚决根治扶贫领域各种不良作风。

8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我省红安县、神农架林区、远安县率先退出贫困县。

9月4日,2018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起步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湖北省实施意见。

9月17日,我省出台《统筹推进非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与贫困地区脱贫政策、工作目标、工作力度、考核评估“四个一致”的原则,统筹推进非贫困县脱贫攻坚。

10月17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对湖北省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工作动员会召开。中央第二巡视组组长薛利讲话,时任省委书记蒋超良作表态讲话。

12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蒋超良率队到浙江学习考察,与浙江省共商鄂浙扶贫协作事宜,两省签订扶贫协作帮扶协议书。

2019年

3月,我省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制度,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

4月25日,修订出台《湖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指导各地推进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9211家。37个贫困县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316万人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4月29日,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阳新县等1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阳新县、丹江口市、保康县、秭归县、团风县、罗田县、英山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十堰市茅箭区、十堰市张湾区、南漳县、谷城县、兴山县、崇阳县、通山县摘帽。

7月9日到10日,全国脱贫人口“回头看”及建档立卡数据核准培训班在汉举行。推广湖北经验做法。

8月22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恩施召开。

9月,罗田县燕儿谷景区带村促产业发展减贫模式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11月5日,我省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在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在恩施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12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启动对湖北省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

12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累计搬迁入住31.84万户88.23万人,搬迁群众全部入住。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0359个(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7个),集中安置率达76.5%。

2020年

1月17日,湖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2月,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全省18850支扶贫工作队、61485人“变身”疫情防控先锋队,返回驻地统筹开展战疫战贫工作。

3月3日,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努力克服疫情影响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要求疫情期间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监测排查、促进就业、复工复产等工作,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

3月6日,我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省委书记应勇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

4月2日,省委书记应勇赴罗田县、英山县,深入产业扶贫企业和农村农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4月6日,湖北省出台《关于克服疫情影响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15条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

4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我省十堰市郧阳区等剩余1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湖北省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5月22日,按照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实施“6+1”劳务协作行动部署,湖北省分别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6省市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帮扶贫困户,开展劳务对接输出。

7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应勇到通城县、崇阳县、嘉鱼县实地检查指导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调研幕阜山区脱贫攻坚工作。

8月3日至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深入十堰市茅箭区、郧阳区、房县,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等工作。

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我省4名先进个人获奖,省纪委监委大数据监督检查工作专班获组织创新奖。

11月6日,省委书记应勇率团到浙江学习考察,共同推进浙鄂、杭恩协作不断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11月26日,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宣布:我省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1.84万户88.23万群众已全部易地搬迁入住,搬迁人口全部脱贫。

12月1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措施。省委书记应勇主持会议并讲话。

到2020年底,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省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来源:4月13日湖北日报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