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健委已派出专家组前往安徽,指导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社区防控、院感防控等工作。
专家研判:李某某、吕某可能仍然不是本轮疫情零号病人
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安徽省一直在追踪源头,从最早的3名感染者张某某、李某某、吕某入手,理清传播链。经核查,张某某是裕安区人,4月份以来从未出过省;李某某和吕某均为外地临时来皖开展摄影培训业务人员,李某某5月1日自营口经大连到六安市裕安区,2-8 日在某某影楼开展培训,5日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吕某5月9日自营口经北京,11日到肥西县某某酒店开展培训,13日检测阳性。张某某在某某影楼参加培训期间,与李某某有密切接触。
据李某某、吕某陈述,在4月27-30日营口市培训期间,有参训学员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吕某也感不适,并到小诊所输液。从营口市官方发布的信息上看到,营口市近日出现多名感染者。
此前,新华社制作的安徽五例确诊病例关系图
5月15日和16日,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先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姜庆五先生分析,从现有病例发病时间看,目前公布的信息提示,虽然安徽六安先发现病例,但本轮疫情国内有的地方病例出现时间比六安的病例早,从现有流行病学传播关系来看,六安病例是由其他地方病例传播所致。
专家研判,李某某、吕某可能仍然不是本轮疫情零号病人,近期她们的活动轨迹跨越多省市,需要大家一起协作,尽快查明源头,得出科学结论。
为科学溯源,安徽省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未发现引起高致病、高传染性的突变位点,不属于目前印度、南非等流行的高传染性变异株。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
发布微博
关于近期疫情提到这些信息
▽
5月16日,@张文宏医生 发文:从鲅鱼圈到台北圈,再次讨论消除新冠流行的路线图。他指出,率先完成接种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先行走出新冠阴影,世界将会实现逐步的开放。
@张文宏医生:安徽六安新冠病例的源头逐渐清晰。中国疾控吴尊友教授根据详实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的核心热点区域发生在营口鲅鱼圈。根据对指示病例相关城市(北京 沈阳 大连 合肥)密切接触者的筛查,从时间与空间上最终锁定了病例可能输入的原点。
病例输入的原点无论是人或者是物,在将来仍可发生。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开放,输入的风险不会减少。近期中国台湾的病例暴发也提示类似的现象。一旦输入,迅速蔓延。
根据去年至今一年多的经验,最终无论是营口和六安,还是中国台湾,只要根据疫情采取严格的社交距离限制,加大检测和人员流动追踪,控制疫情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后续大家也可以洗洗睡了,静待疫情得到控制。
但无论是鲅鱼圈还是台北圈,这样的故事一再上演,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人类战胜新冠疫情的路线图到底会是如何?关于近期的疫情提示了以下信息:
1. 新冠病毒没有自行离去,而是分布在全世界,只要我们稍微放松一下防控措施,疫情马上就会重启,而且传播速度较去年丝毫未见减弱。
2. 以目前的全球性疫情来看,新冠病毒已经成为世间常驻病毒,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3. 全球的疫苗接种速度很慢,很不平衡。无论是鲅鱼圈还是台北圈,当地均未达到疫苗屏障的水平。从营口到六安的病例更是没有接种过疫苗。但未接种疫苗是当前全球的常态。即使在疫苗供应非常充沛的国家,疫苗接种率也难以达到完全阻断传播的群体免疫水平。
4. 病毒的变异发生速度虽然没有流感病毒快,也没有完全逃逸疫苗的作用,但是由于疫苗接种速度不够快,最终病毒变异逃逸株的可能性在增大。
好消息是上周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世卫组织批准中国灭活疫苗进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EUL)的交流会上,我看到阿联酋的主要研究者纳瓦尔.阿尔卡比显示了中国灭活疫苗递交给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住院率达93%,接种疫苗组没有人死亡。世卫组织拿到的这个数据非常重要,甚至意义比保护率更大。如果通过疫苗的普遍接种,可以大幅度降低该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那么就可以将疾病的危害性降低至流感的水平,届时新冠仍然会每年冬季定期流行,南北半球轮流来,但是世界可以照样开放。
希望全球尽快实现疫苗的广泛接种,在病毒实现有效逃逸突变之前完成最大范围的免疫接种,为全球的正常化提供机会。
相信中国进入世卫组织的紧急疫苗接种清单之后,随着国际发达国家疫苗接种目标的实现,未来全球性的疫苗普遍接种目标也会随之逐步得到实现。
在发达国家普遍接种天花疫苗实现对天花的控制之后,人类在第三世界国家接种天花疫苗花了10年时间(1967-1977),最终通过人类的合作,实现了对病毒的控制和消除。
相信今天的世界最终也可以走出新冠阴影,与新冠握手言和。但是对于一个危害性弱于天花的病毒,人类并未做好准备与病毒来一次大决战。未来人类发挥全球智慧,走出误区,逐步通过全球性的疫苗接种,终会会以不同于消除天花的模式实现对新冠病毒的控制。不过,率先完成接种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先行走出新冠阴影,世界将会实现逐步的开放。
来源:湖北日报
(见习编辑 杨紫妮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