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大捷——红色记忆㉑

通山苏区在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后,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坚持武装斗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而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因前几次“围剿”失败而放松对苏区的进攻。

1931年底,国民党调集重兵进驻鄂东南各县县城。当时敌人兵力的分置情况是:驻鄂东阳新、大冶、通山、瑞昌的部队有7个团(其郭汝栋师5个团驻大、阳、瑞,谢彬的2个团驻通山),驻在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咸宁等县的部队有8个团(系袁英师全部及谢彬师、张英师各一部)。1932年春,谢彬再次在通山县召开了鄂南各县国民政府县长会议,阴谋策划对我鄂东南苏区进行围攻。会后,敌人在蒲圻等地制造惨案,屠杀革命群众与红军伤病员,发出第四次"围剿"鄂东南苏区的信号。1932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纠集60万兵力,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其反革命策略是首先进攻鄂豫皖苏区,接着进攻洪湖与湘鄂赣两革命根据地,然后进攻中央苏区。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负责人还在那里按王明的旨意,要求湘鄂赣省的各级党委彻底转变到六届四中全会和国际路线上去,“反右倾,改造各级领导机关。”按照临时省委制定的《三个月工作计划》,改造地方武装的成分,洗刷阶级异分子、“改组派”、“AB团”。鄂东南道委、各县委根据临时省委的指示,在各地开展反"改组派"斗争。他们还认为敌人不可能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直到中央一再指示,在省委大部分执委的坚持下才在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接受中央来电,全部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的决议》,领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军民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进行艰苦的战斗。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省军区决定红十六军与红三师联合攻打通山县城歼灭县城守敌。7月初,由省军区北路指挥部指挥萧高蔚、政委方步舟、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黄志兢、参谋长郭子明、红三师师长兼政委叶金波等组成前敌委员会。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了攻城方案。会议根据敌我形势,决定采取南北夹击的战术,"逼蛇出洞,聚而歼之",攻下通山县城。

1932年7月9日(农历壬申年六月初六),红三师在大畈熊家铺附近的官塘集中,叶金波进行战前动员,然后按前委命令行动。晚7时许部队到达通山县城东北七里冲。叶金波将红三师分为3路,红九团进攻北门,红七团进攻南门,红八团迂回到城西与红十六军主力会合。红十六军主力红一、七、九团根据前委命令,于9日清晨从冷水坪出发,当日黄昏时到达湄港。孔荷宠调机枪连配合三师七团攻南门,主力会合红三师八团埋伏于城西柏树下、洋都一线。10日凌晨,攻城战斗打响,红军以密集炮火主攻南门,城内守敌凭借碉堡负隅顽抗,战斗相持了2个小时。叶金波调集熟悉地形的通山籍战士携带炸药包,沿东边山崖的悬崖险路攀入城内,炸毁城门碉堡,红军涌入城内与敌人开展巷战。担负主攻北门的红九团闻南门被红军攻破,军威大振,立即组织突击连沿萝阜山下密林攻入城内,摧毁了敌军指挥部,城内守敌惊慌失措,弃城西逃。不一会,逃敌全部进入红军伏击圈内,激战1小时许,谢彬2个团全部歼灭。红军缴枪1000余支,俘营以下官兵900余人,毙敌官兵700余人,大获全胜。

红军攻占县城前,中共通山县委动员全县人民群众特别是县城附近的厦铺、桂林、长安、板桥、寺下苏区内的人民群众,开展扩红支前活动,筹集大批军粮、医药,动员预备兵源,成立运粮队、担架队、医疗队、宣传队,并在杨城山、高槎坪等地腾出民房,办起战地医院,积极为战争服务。战斗前,二区、五区、六区、十二区的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送来大批军鞋、干粮。红军占领县城后,数百名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使红十六军、红三师及时得到补充。

红军在县城工作3日,12日得到十三区区委送来的情报,得知驻山口铺守敌欲北窜咸宁,红三师派九团以奇兵袭击,将敌人全部消灭,缴枪百余支,为红军北进扫清了障碍。13日,红军进入咸宁县境,前委决定红十六军与红三师兵分两路,于16日分别攻击马桥与官埠桥的敌人。红十六军在官埠桥消灭敌人2个营,叶金波指挥马桥战役,歼敌1个团,俘虏官兵300余人,缴枪数百支,子弹2万发,还有机枪、手榴弹等。

红军在鄂东南一个星期内连续打了4次胜仗,全歼敌人4个团的兵力,缴枪2000余支。中华全国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中央军委发来祝贺专电,《红色中华》报二十七期、二十八期都刊登了专讯,《列宁青年》杂志二十一期以《笑声奏捷的胜利》和《救星来了》两则通讯,具体报道了红军战绩。

7月17日,红三师师长兼政委叶金波在给大冶中心县委书记阮耕并大冶县苏维埃区的信中说:“这一胜利(指官埠桥、马桥胜利),是鄂东南群众送给蒋介石到武汉的第二个敬礼(第一次敬礼指通山大捷),的确配合了鄂豫皖红四军最近逼近麻城的新胜利。”

在通山大捷前后,鄂东南道委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会议、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贫农团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鄂东南道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少共鄂东南道委、鄂东南赤色职工联合会与鄂东南贫农团总部,完善了道委党政群团组织的领导机构。(图片源于网络)

(通山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 )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