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郑艳红 摄影 牛一点)在退役军人中,朱大海可谓是一个典范。1974年底当兵的他,在退伍后几经周折,受尽艰辛,以军人不屈不挠、敢干敢拼的精神,将一个几近熄火的乡镇企业,打造成一条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神州巨龙。
早就听说过朱大海这个名字,真见其人,却有点不敢相认的感觉。眼前的他衣着朴素,看上去非常平实,完全没有一丝董事长的派头。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明天又要飞三亚的他,神情中略显一丝疲惫,但一聊起当年部队历练的时光,退伍后拼搏创业的日子,他立刻忘却旅途的劳顿,瞬间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唐山大地震 奋力救人
1974年12月,18岁的朱大海来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成为一名新兵。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一年半后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会发生震惊世界的7.8级大地震,而他所在的丰南县会成为死伤最惨烈的震中地带。
“当时我在司令部军务股当打字员。记得1976年7月27日那天很热,晚上团部组织看电影,看完电影已经很晚了,大家到宿舍冲个澡就睡了。到了凌晨3:42分,整个唐山市大地晃动,我在睡梦中从床上被甩到地上,迷迷糊糊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站起来却趔趔趄趄站不稳,当我意识到地震了的时候,房子塌了。幸运的是房间里有很多放打字机的桌子,房子倒塌后砸在桌子上,桌子在废墟中支离破碎,但却支撑出一个个生存的夹缝。我在满是灰尘的废墟里,一步一挪地沿着门的方向爬去,好不容易摸到了门,却发现门被卡住了,怎么都推不开。”
绝望的朱大海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对生的渴望促使他拼尽全力朝门撞去,在纷扬落下的尘土碎渣中,门应声而倒。外面没有灯光也没有月光,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朱大海在从未经历过的恐惧中,感到死亡的气息向自己袭来,他觉得应该有战友被埋在废墟里,于是在黑暗中试探地喊:“有人吗?有没有人?”
“小朱子,我在这里!”一个虚弱的声音伴随着手电筒晃动的灯光在暗夜中响起,是关参谋。朱大海忍着身上的疼痛,朝被压在废墟中的关参谋跑去。当他看到关参谋被房梁重重地压在废墟下时,心里狠狠颤了一下,赶紧在黑暗中摸索着叫人。“几个同我一样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战友与我一起,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压在关参谋身上的房梁抬开,把人从废墟中救出来。”
地震发生后,没有吃的,也没有水喝,朱大海跑到喂马的马房,在食槽里找到马喝剩下的水,咕嘟咕嘟喝了起来,饿了就在菜地里摘点生的茄子辣椒往嘴里塞。身心疲惫的他穿着沾满灰尘血渍的破烂衬衣和军裤,穿梭在一片片废墟中找人救人,心情沉痛。一年半前入伍的他,即使再想家也没掉过眼泪,但此刻,看着满城废墟,看着受伤的战友们,他忍不住落泪了。“当时真的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从28号-30号我救出了6个人,但还有太多人淹没在废墟中,有的人从废墟里被救出来,却因交通中断,无法医治,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真是惨啊!”
透过朱大海心痛的眼神,时间仿佛又回到了45年前那满目疮痍的时光。救人工作过后,就是漫长的灾后重建。司令部原来的房子倒塌了,幸存下来的战士们便自己动手,每天搬砖运石,重新盖房。“那时候连泥带土,每天都在搬砖,手指头磨出了血,也一刻不停。印象最深的是手在流血的时候,还要把砖往上抛给砌墙的人,每抛一块砖,手就像被刀划了一下,真是痛、也真是磨练意志啊!”
因为朱大海在地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1976年10月,他被授予三等功并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本是干部苗子的他,因为家庭的重担,不得不在1980年选择了退伍。“在部队五年,我学会了不计生死、不畏艰辛,学会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我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开部队但我们家有八姐弟,为了弟弟妹妹读书,我不得不选择退伍回家,为一家人的生计打拼。”
在外跑业务 家遭大火
退伍后,朱大海在大队做过民兵部长,到四邑公堤代过班,贩过鱼卖过树,最终在1984年,进入神山镇办企业——蒲圻岩棉厂,成为工厂的首批业务员。
“刚进厂当业务员的时候,我对保温材料业务一窍不通,没资料没关系,一切只能凭自己。我当过兵,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懂业务就学,没关系就跑,那真是凭着一双腿跑遍千家万户。”
别人跑业务是拿身体在跑,朱大海跑业务是拿命在跑。不惜力气不怕辛苦的他,不是在做业务,就是在去做业务的途中,一年365天,他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很多业务跑一次不行,他就跑10次,跑20次、30次,直到对方被他打动为止。
“武汉石化的业务就是我跑了几十趟跑下来的。刚开始去的时候客户态度不鲜明,我就每隔三五天跑一趟。我这人也不会说花言巧语,每次去也就是给客户介绍产品,让客户帮我做点业务。有一次去武汉时客户回老家休假了,我就在那等到他第二天上班。对方见我这么有耐心,有韧劲,最后也被我打动了,到公司考察后跟我们做了80多万元的业务。80多万啊,这在当地可是很轰动的!”提起当年的光辉业绩,朱大海忍不住自豪之情,神采绽放。
“其实那时候做业务真的就是凭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客户不让进我就翻墙进去。那时也不兴送礼,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送,顶多就是给客户送点自己家打的芝麻油。”
做业务虽然很苦,朱大海却乐在其中,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劳顿奔波于各地做业务时,家里却发生了一系列让他难以承受的变故,让他至今想起来仍然难以释怀。“我做业务员那几年,家里经历了很多变故:奶奶去世了,很遗憾我在外地出差,没来得及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女儿烤红薯时不小心将火拨了出来,把房子给烧了,家里人想找我却无处可寻,等我回来时村里人已经帮忙把新房子盖起来了;最痛心的是我大儿子发高烧几天不退,我父亲和我爱人轮流抱着他走了两个多小时到神山镇医院,结果医生回天无力,我的大儿子还是夭折了,如果当时我在,如果早一点把他送到医院,或许他就能活下来……当我回家知道儿子已经没了的时候,我当时那个心情啊……”说到这里,朱大海的声音颤抖起来,再也说不下去。
是啊,世间的路本就充满了艰难险阻,成功的路途中更是荆棘密布。正是因为朱大海被上天苦了心志,劳了筋骨,才能受其大任。因为业务出色,朱大海被推荐为业务经理,他一改之前的大锅饭制度,推出多劳多得的奖励方针,激励大伙多做业务,多拿提成。1988年,他还在广西柳州成立了一个办事处,业务做得红红火火,常常是产品还没生产出来,他的合同已经签好了。
“我在蒲圻岩棉厂奋斗了10年,直到1995年企业改制由私人接手,我才离开去了柳州,创办了柳州市大海岩棉厂。本以为我的事业会就此转移到柳州,没想到1998年我回赤壁过端午节时,赤壁市委书记找到我,非常诚恳地请我接手之前的企业。我知道之前的企业已经换了三个接手人,厂子现在完全停滞了,而我在柳州的工厂却红红火火。何去何从,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赤壁,回到奉献过10年青春和热忱的老厂。当兵的人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哪跌倒的就在哪爬起来,我要尽自己全部的力量,让曾经的老厂焕发新颜。”
破釜沉舟 终使神龙腾飞
朱大海关闭了柳州市大海岩棉厂,将所有机械设备运回赤壁市神山镇,并将原来的老厂改名为“赤壁市神龙防腐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虽然只是承包5年,但他全力以赴,到处找战友、朋友、亲戚借钱,为厂里添置各种设备,硬化厂区道路,为企业的发展费尽心思。
“公司地势偏远,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得有创新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承包后,我果断决定生产复合硅酸盐制品,这个产品的价格贵,利润高,只要争取到订单,就一定会赚钱。”
为了公司的生存发展,朱大海又开启了到处跑业务的模式,之前信任他的老客户听说他上了新产品,在他的诚恳拜访下,纷纷下了订单。在朱大海的努力下,公司只用了两年时间便扭亏为盈。2001年,基于对行业的思考,朱大海将原来的以“保温材料生产为主、保温工程施工为辅”转变为“以保温工程施工为主、保温材料生产为辅”,发展一条龙服务。2004年,5年承包到期,朱大海最终决定买下工厂,并将其更名为“神龙防腐保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下定决心,要把公司做成防腐保温行业的老大。
如何成为行业老大?朱大海觉得,还是按照自己的一贯作风,把诚信摆在第一位。“每年到了年底,我都会将供应商的所有货款全部结清,从来不会赖一分钱的账,所以供应商都愿意和我打交道。”
而对客户,朱大海也是诚心诚意为对方考虑,把客户当朋友一样对待。一次,广东一家大型火力发电厂,其电除尘上的保温材料是另一家企业生产安装的,设备运行仅一个月,保温层就垮掉了,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造成电厂停产,损失巨大。当时正值春节假期,他们怎么也联系不上生产安装企业,无奈之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把电话打到了朱大海的手机上。朱大海听清情况之后,二话没说,立即和技术人员一起奔赴千里之外。当万家团圆时,朱大海在抢修现场坐镇指挥。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在除夕之夜将电除尘保温层安装得牢牢实实,解除了电厂的停产危机。电厂领导紧紧握住朱大海的手,感激不尽。自此以后,该家电厂成了朱大海的忠实客户。
正是因为朱大海这种把客户当朋友,真诚为对方考虑的品质,才让神龙防腐在漫长的岁月中,拥有了大批长期稳定的客户源,也使神龙防腐逐渐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小企业,发展成今天拥有国家防腐保温专业承包壹级施工资质,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集防腐保温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于一体,旗下拥有5家子公司的花园式防腐保温材料生产企业,产品及工程项目也远渡越南、印度、伊拉克、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但令人惊奇的是,在神龙防腐偌大的企业里,居然没有一个业务员,眼前的董事长朱大海,承包了所有的业务工作。“我28岁开始跑业务,如今我65岁了,仍然还在跑业务。2010年,我们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工程项目,正式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诚信让我收获了太多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他们一旦成为我的客户,便永远都是我的客户——这,就是诚信的魅力。”
热衷于跑业务的朱大海,仿佛不知疲倦一般。问他什么时候退休,他笑着说:“我们做企业的哪有什么退休,只要干得动,就永远在路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既是掌舵手又是业务员的朱大海,第二天又将启程去三亚,奔赴在“诚信为本、用户至上”的路上。
记者手记:
朱大海的家就在公司里,在厂区拍摄时,看到他家养的老母鸡在草地上溜达啄食,他笑着说这鸡是养来下蛋给孙子吃的,眉宇之间,尽是好爷爷的和蔼模样。一直很接地气的他,在当地口碑很好,工人们都很敬仰他,因为他给的工资总是高出当地平均水平,而且从不拖欠,有时工人没有及时领工资,他就开着车把工资送到工人家中。工人家里有困难工资不够花,他也会提前把钱支给工人。看着眼前朴实厚道的朱大海,再看看他身后那条宛如图腾的神龙,不禁感叹: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正是他身上诸多的优良品质和那从未消退的军人本色,才使得这条藏身于小镇的神龙能腾空出世、一飞冲天啊!
(见习编辑 余梦婷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