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六月份的夏天,
热浪逐渐发挥到了极致!
动不动就惹来湿身之祸。
为了安然度夏,
您可提前觅到什么消暑良方?
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空调,没有wifi,
古人又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这你就不晓得了吧,
为了消暑纳凉,
老祖宗们的脑洞可大着呢~
快跟着小乖去瞧瞧吧!
衣
- 坦胸露背才是真装扮-
那是九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天气格外的热。隔壁大叔在槐树荫下放了张床,亮出肚皮,开始“葛优躺”。
《槐阴消夏图》
女词人李清照扇着扇子,在家纳凉。心想:这么热的天,还是在家的好,不会晒黑,可作为女孩子一定不能像大叔那样袒胸露乳,但真得少穿点降降温。
她换上了当季爆款时装:薄罗轻纱,搭配贴身抹胸,可一旦天气较热,或者荡个秋千啥的,还是会薄汗轻衣透。
这已经是很凉快的衣服了,之前的人也是这么穿。北齐的学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时,穿的是透明纱衣。
《北齐较书图》局部
花蕊夫人也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唐时期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清凉又不失端庄。
《簪花仕女图》局部
当然也有其他“夏装”。相传百越人地处南方,没有接受中原的礼教,穿的也比较豪放,在夏天往往身着短衣短裤。
中原人可看不下去,最多就穿开裆裤,风吹来时,下身凉得嗖嗖的。
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就在外衣里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清代隔汗衣
啊~好想有一件穿着轻薄透气又排汗的衣服啊!
食
- 夏天就是要吃冰冰才过瘾 -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遇到了同样的烦恼,不过他选择喝点“冷饮”来消消暑。
此时的临安街不乏“冷饮专卖店”,主打产品是各色“雪泡水”,如绿豆水、卤梅水、漉梨浆、梅花酒等,还有用水果、牛奶、冰块等混合调制的“刨冰”......
吃得开心杨万里又作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现在的刨冰
人们对于冷饮的追求其实比这要早得多。
周朝就出现了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的“冰箱空调一体机”——冰鉴。
冰鉴
春秋末期的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
唐代发展出了“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北宋有了冷饮店,售卖冰糖冰雪冰元子,还用冷藏的瓜果来消暑;街市上也热闹得很,冷饮店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排队至夜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疑似“冷饮店”
元代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雏形。
清代冷饮花样繁多,以"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晚清时更用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与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啊~好想来一份冰镇杨梅,碎冰冰里加果酱的那种!
住
- 不要以为没有电古人就没有空调-
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这里的六月指的是农历)伏天那么热,古人也会减少工作量躲在家里当死宅。
一般人家,都会人手备把扇子扇扇凉,又或者抱个“竹夫人”。
对,没错,这玩意就是用来抱的。双臂环住,双腿夹住,就像抱着老婆睡觉觉一样,所以这也是为啥叫它“夫人”,好用不好用就见仁见智了。
除了扇子,竹夫人这些小玩意,古代的老百姓还有低配的“空调房”。
环顾房子四周好像也没啥特别的,注意!看下方地板的那个洞洞!这就是房间里冷气的来源。
明清时人们爱在家里凿几个井,然后用些中间带有洞洞的板盖起来,井里的气流冬暖夏凉,一屁股坐下去想不爽歪歪都不行~
据说房间里的这些洞洞还是冬暖夏凉呢。
而有钱人家高配空调房就更高级啦。
早在唐代就发明了避暑黑科技,比如御史大夫王鉷家中就装了个中央空调——“自雨亭”。
何谓自雨亭,是自动下雨的意思吗?
是的,自雨亭就是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制造雨帘,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它的动力来自水车。好高级有木有?
行
- 哪儿凉快呆哪里 -
如果上面那些做法都做遍了,你还是觉得很难受,要热爆炸了,别怕!
古人还有最后一招,哪里凉快呆哪里!
古代的皇帝就是经常这么办的。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清帝更筑有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个避暑山庄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凉快都难。
一到夏日,不单是皇帝,很多有钱又很闲的也会跑到深山中避暑。比如说白居易,就很会挑地方: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最佳的避暑胜地一定要有山有水有树啦,在山庄里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喝杯茶,真的好舒糊~
所以,下次快要热毙的时候,
再有人跟你说,“古人说:心静自然凉”。
就请默默翻个白眼,
告诉他古人没你想得那么笨!
来源:搜狐网
(见习编辑 雷申 编辑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