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咸宁市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成就斐然。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市工业企业仅44家,工业总产值为500万元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蒲圻羊楼洞茶厂年工业产值仅为2.5万元,其余就是几家小火电和一些粮、棉、油加工小作坊。改革开放初期,咸宁工业发展面临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缺口大、水电油气要素保障不足、交通运输不畅等困难。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4.10亿元,1984年首次超过10亿元,到1998年撤地建市时,工业总产值达228.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4.83亿元。1998年后咸宁工业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十八大以后,咸宁始终坚持稳增长,调整结构,坚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创业创新,工业保持中高速发展。经过百年的发展,全市工业企业经济实力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92家,其中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个工业总产值过百亿级企业,工业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有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红牛维他命饮料(湖北)有限公司。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12年增长60.2%,全市工业增加值达541.11亿元,比1998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12.0%,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提升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强化产品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新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主要产品品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制茶、白酒等屈指可数的几种产品,增加到今天的涵盖33个工业行业的产品体系。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纱12.6万吨,是1980年的10倍;布1.7亿米,是1980年的2.6倍;人造板108万立方米,是1980年的432.0倍;水泥685.3万吨,是1980年的48.3倍;电动机43.4万千瓦,是1980年的16.8倍。口罩、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钢材、液晶显示模组、钢化玻璃、铅酸蓄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从无到有突破,分别达到 13.22亿只、1.1万台、345.4万吨、13.4万套、486.3万平方米、6.0万千伏安时。
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撤地建市,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咸宁工业取得一定的发展成就,形成轻工、纺织、医药、建材、机械、煤炭六大支柱行业。1999年六大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9.6%。撤地建市后,全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发展重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快推进工业制造高质量发展,认真实施“133”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推动省委“一芯两带三区”战略落地生根,积极招商引资,金盛兰、红牛、奥瑞金、三赢兴、三环汽车等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投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食品饮料、森工造纸、电力能源等六大传统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五大现代特色产业。截至2020年末,全市六大传统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8.6%。全市五大现代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1%。与此同时,工业新经济突飞猛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8.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和 3.7%。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2.94亿元,是2012年的7.8倍。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92.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3%,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六大传统产业和五大现代特色产业正快速培育,加速成长,将持续为咸宁工业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咸宁市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2012年增长55.6%;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25.43亿元,比2012年增长77.0%,年均增长7.4%;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为22.9%,比2012年提高9.2个百分点。税收贡献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69.30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20年工业增值税占全市增值税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用工人数达到11.2 万人。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