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一本名为《皮囊》的新书突然走红,出版三天加印,当当、京东以及众多书店卖断货。书中的同名文章《皮囊》在朋友圈疯转,文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更是成为这个冬天的流行语。本书由韩寒邀约三年促成结集,刘德华、李敬泽作序,作者是国内新生代媒体领袖蔡崇达。作者蔡崇达认为,80后已经长大了,长大到必须有能力看到生活和人生的真相了。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80后作家蒲荔子(李傻傻)认为,“蔡崇达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素材来源于切肤的体验,而他的思考又不局限于自身的经验。他是少有的能够说出人生和生活真相的作家”,如果说韩寒是“理想派”,郭敬明是“梦幻派”,那么蔡崇达就是“真相派”。
image
《皮囊》是蔡崇达首部散文集,这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等14篇作品。
蔡崇达是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同时也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之一,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同样作为一名记者,蔡崇达的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等大奖。
2014年12月16日下午,蔡崇达新书《皮囊》在北京芳草地摩纳哥王室会馆举办首发式。(图为活动现场。左:作家梁鸿、右:蔡崇达)
《皮囊》首发式活动现场。(图文白岩松)
媒体人白岩松则说:“他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刘德华在序言中把蔡崇达和《皮囊》视为他生命中的一盏明灯,“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文学评论大家李敬泽认为《皮囊》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
阎连科认为,《皮囊》用最为简洁一一甚至不畏人们议为简陋的直接,那么坚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使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的林地里,又兀自展现这么一片(棵)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阿来评价说,蔡崇达的《皮囊》是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潮流中的一个惊喜。这个书名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讲述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这些生命他太过珍惜,所以要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直接的情感抒发则被认为是一种打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同理心、开阔度和思考力,以及闽南这块土地给予他与生俱来的信仰和坚韧的性格。
作家韩松落则解读说,这个故乡,这样的父亲母亲,这些经验,解释了文字世界里的蔡崇达,不论是在那些近乎鸿篇巨制的特稿里,还是在散文和小说里,所持有的那些标准,古典的、有秩序的、凝练的、深情的、神性的,而不是碎片的、表面的。他试图企及的,是古典时代作家们所拥有的那种“整理世界”的能力,一种分类、看透、浓缩、发散、重塑、预知的能力,像伍尔芙说艾米莉•勃朗特:“她放眼身外,但见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极大混乱,自觉有力量在一部书里将它团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