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和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时,咸宁反弹琵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
在全国率先编制绿色崛起发展规划,成功申报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
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构建了“12255”全域空间格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功能为要、文化为魂”的思路,夯实产业支撑,提升功能品质,统筹城乡治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如今,行走在鄂南大地,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体现。村村通公交车,自来水流入农家,社会保障惠及农民……这里的城市令人向往,这里的农村令人留恋。
香城泉都,正奏响城乡同频共振的时代乐章。
“两带”拉动: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和推进“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形成策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11月底,在崇阳县幕阜山旅游公路建设现场,4台挖掘机开足马力,装满砂石的运输车轮番上阵,施工人员正在抓紧施工。
现场指挥长介绍,作为幕阜山旅游公路崇阳境内“最后一公里”,途经高枧至义源村全长7.04公里,全程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幕阜山旅游公路“最后一公里”的修建,标志着纵贯崇阳山区的大动脉形成,内联外通的新格局已显。 至此,“二环三横四纵五连接”的交通网形成,崇阳一体化交通布局的关键棋子敲定:环幕阜山旅游公路、副中心乡镇进城15分钟快捷通道320公里,最偏远的高枧乡进城由两个半小时缩短到40分钟,其他乡镇到县城均在30分钟之内。
以幕阜山旅游公路为绿色产业聚集带,崇阳谋划一批绿色产业项目,通过放大绿色优势,培植生态农业增长点,该县主动对接“三大百亿产业”,主攻茶叶、油茶、楠竹产业,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开辟出茶园1.89万亩、竹林面积19.18万亩、油茶面积1.2万亩。
随着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的逐步开通,前来崇阳开展户外运动、野营拓展、乡村自驾游的各类游客超过5万人,前往洽谈投资项目的老板络绎不绝……
180公里的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以幕阜山旅游公路为主线,串联通山、崇阳、通城三县,是咸宁精准扶贫的主战场、自然生态的基因库和绿色产业的主阵地,沿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新型工业、边贸物流、健康养老等六大绿色产业,建设成旅游带、项目带、生态带、民生民心带的框架逐步拉开。
与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同样绿意盎然的,还有全长120公里的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沿此城镇带,我市规划打造54处重点项目,串联起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大洲湖水生态修复区、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主城区、旅游新城、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咸嘉临港新城。
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指挥部办公室透露,我市将通过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带动城镇带的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6个一体化。通过打造54处重点项目,将城镇带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示范工程,实现产城融合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幸”。
一线串珠,“两带”双飞;城乡一体,全盘皆活。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作为统筹南北、支撑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已部署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00多个、投资1000多亿元,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发展。
“五化”同步:把培育村镇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工程作为“牛鼻子”来抓,夯实城乡发展的产业基础。
12月10日,国内最大“中华(贺胜)鸡汤小镇”在贺胜桥镇盛大开街。这标志着我市一镇一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强市迈出重要一步。
依托驰名湖北贺胜鸡汤品牌,我市引入五湖四海各类名“鸡”菜肴,策划全国首个鸡肉主题美食乐园——中华鸡汤小镇。鸡汤小镇采用民国风情街道与建筑形式,结合开放式的街区形态,可接纳各类商户2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实现产值超亿元。
桂花是咸宁市的一张国家级“生态名片”。作为主产区的咸安区桂花镇,桂花苗木种植面积由不足过去1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万余亩,鲜花年产量从原来的20万公斤提高到了40万公斤。如今桂花镇几乎家家有桂花苗圃,户户有桂花。据阿里巴巴等电商数据显示,2015年度全镇网上苗木交易额达两亿元。
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为主线,全市培育了潘家湾蔬菜、羊楼洞砖茶、麦市豆制品、桂花苗木、塘湖油茶、九宫山旅游避暑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成效显著的专业村镇。
目前,全市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81个、一镇一业专业镇11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去年,专业村、专业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0.6%、8.5%。
今年9月,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全国有111家企业递补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赤壁市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正式上榜,成为咸宁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拥有黑茶、绿茶、红茶基地9500亩;合作联营茶叶基地15000亩,辐射带动茶农脱贫致富近10万人。产品远销蒙古、俄罗斯、英国等多个国家。
遵循产业融合发展规律,以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工程为目标,以发展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为支撑,按照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的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优做强,打造国家楠竹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油茶示范市和万里茶道源头城市。
“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雄厚的产业基础,正成为咸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力驱动。
“反哺共建”: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推动城乡内涵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城乡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走进嘉鱼四邑新村,一排排徽式建筑蓝白相间、整齐有序,一条条沥青路笔直宽畅。
漫步四邑新村,公寓楼、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家超市、村卫生室、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具全。
2010年,嘉鱼县采取村企共建模式进行四邑新村建设,对3个居民点178户农户进行了整体搬迁。在联乐集团的帮扶下,四邑新村除建起新房外,还建起了2300亩苗木基地、5000亩竹柳基地、200亩花卉基地。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的必由之路、应然之举。
在咸宁, 一批曾经在都市搏风击浪的成功企业,如今把舞台搭到了农村;一批曾经在外闯荡打拼的优秀企业家,现在回到了故土。他们在经过了自身发展积累后,找起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大显身手。
一张蓝图全覆盖,城乡一体齐步走。
咸宁市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步盘棋,率先在全省编制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构建“12255”空间格局。
打造生态城镇簇群、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兴增长极、培育区域运营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之都、桂花之乡和国际旅游休闲胜地。构建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战略枢纽门户。
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探索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迈进。咸宁高新区等特色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定位较为明确、产业链条相对完善的若干产业集群。
加强公共交通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
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电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宽带网络,村村建成“一五一十”农村文化工程叫响全国。
我市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实现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今年以来迁转城镇总人口32957人、办理居住证13520人。
搬进新村的居民们总结出的感受:“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火起来了,口袋鼓起来了,村庄亮起来了,新风树起来了,服务实起来了,农村与城市条件差不多,当农民同当市民一样棒!”
融合互动,共建共享,咸宁统筹发展的“城市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底蕴丰富的咸宁,香气弥漫的咸宁,正在城乡共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记者 朱哲 通讯员 谢晋)
来源:咸宁新闻网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