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含悲,白菊凝霜。
那位带领团队建造中国首艘核潜艇的老人安详地走了。
2月10日,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面对这样一位为国深潜,无声却震彻千秋、无名却重于泰山、无悔却光耀星河的黄老,我们该如何送别?
在家人的《送别》歌声中,在万千民众深情的目光里,他的身影融入历史长河,精神却如核潜艇永航深海,激励后人,功勋永存。
无声,却震彻千秋
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舍
遗体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大幅遗像里,九旬老人保持着标志性的温和微笑。两侧挽联,深情致敬:“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靠近一点,让我再看看他。”黄老相濡以沫69年的夫人李世英啜泣不舍,她颤抖着从轮椅上站起,反复端详着黄老的面容,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舍。
“怎能让我不想你!”这是黄旭华弥留之际,李世英带着全家在病房里为他唱的歌。
“今天妈妈说唱《送别》,真的要送别了。”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泪眼婆娑,泣不成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歌声诉说着无尽的哀思,意沉沉,情切切。
黄旭华一生为国深潜,以三十载与家人别离,换得国家深海利剑。
时间铭记,他用深潜托举起一个民族挺进深蓝的尊严;大海作证,他的深潜让整个民族浮出水面,他的无名让中国响彻寰宇。
无名,却重于泰山
你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你高高举起
送别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请三哥放心,下一代一定会发扬你的精神,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黄老的弟弟黄绍赞向黄旭华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为什么我们如此不舍黄老?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他的一生就是答案。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悼念的人群,陆续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赶来。
殡仪馆外,一眼望不到头的送别群众、层层叠叠的素白花圈,不少市民自发前来,手持鲜花,眼噙泪水。
“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他为了我们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为了造核潜艇,舍小家为大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人。”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说。
网络上也涌动着悼念的浪潮。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宁夏、重庆、江苏、东北……各地的鲜花如潮水般涌来,每一束都饱含着对黄老的敬意与不舍。
道不尽的哀思,诉不完的敬仰,送别的队伍越来越长——
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曾是黄旭华的战友,共同开创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前进道路;
有两鬓微霜的中年人,他们追随黄院士的足迹,奋战在科研一线,共同见证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蓬勃发展;
还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以黄爷爷为榜样,立志成为顶天立地的接班人。
春寒料峭,有的群众深深鞠躬,久久不起;有的群众眼含热泪,静默叩拜。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黄老的钦佩与感恩:“是黄老这样的科学家,让我们的国家挺起了脊梁!”
“让我们再送您一程!”人群齐声高喊,“黄老一路走好!”
这是对“国士无双”的崇高敬意,饱含“永远怀念”的朴素深情。
无悔,却光耀星河
少年立志“长大后要成为您”
送别仪式现场内外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送别,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铭记黄老?
在武汉的地铁站里,巨幅标语表达着对黄旭华的敬仰:“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国士远行,深海永念。”
“长大后我要成为您。”武汉市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吕昀骁带着自己绘制的《潜龙在渊》送别黄爷爷。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仙桃教师胡柳一带着3名学生赶来送别黄老。她说,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传承黄老的精神。
2014年,当时还在黄冈英山读高一的她,有幸聆听了黄院士的讲座。黄院士那句“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让她铭记至今。如今,她将这份教诲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大江浩荡,深蓝永志。
黄旭华用一生诠释:真正的永恒,不在鎏金碑刻上,而在惊涛拍岸的浪声里;不在青史留名处,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黄旭华的“深潜”从未结束,他只是化作了民族精神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继续托举着中华巨轮破浪前行。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送别国之脊梁!
全国各地网友深情留言
“国人的楷模、永远的英雄!”
全国各地网友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至现场吊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摄)
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发文、深情留言,表达追思与钦佩。以下是其中的部分留言。
公之贡献,彪炳史册。核潜艇技术,不断精进,防护与攻击,皆达一流。公之精神,激励后人,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为强国梦,不懈奋进。
赞曰:黄公旭华,国之脊梁。舍身科研,潜艇梦偿。隐名埋姓,功绩昭彰。精神不朽,万古流芳。
——山东网友“青檀”
共和国脊梁、民族的骄傲,国人的楷模、永远的英雄!黄老精神永恒,永远的丰碑!
——湖北网友“听枫者(江)”
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骑鲸蹈海的无名英雄。
——湖北网友“范老师189”
黄公旭华,国之栋梁,潜龙之父,功勋卓著。隐姓埋名,潜心研核,铸剑为犁,卫我海疆。其志坚如磐石,其行静若深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公驾鹤西归,星辰失色,山河同悲。然公之精神,如日月之恒,照耀千秋,激励来者。吾辈当继公之志,承公之业,以慰公在天之灵。
——广东网友“猎鹰(Mr.Ruan)”
我记得之前有部电视剧就是放的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我也是从那时候了解到我国核潜艇的发展。黄老为核潜艇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这些后辈都应该向您学习!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湖北网友“好好学习”
家乡亲属团:
“他教育后辈的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黄旭华院士家乡亲属团从广东专程来汉送别。 (受访者供图)
2月10日,武昌殡仪馆,由20多人组成的黄旭华院士家乡亲属团,专程从广东来参加黄旭华院士追思会,送亲人最后一程。
面向三哥的遗体,六弟黄绍赞深深鞠躬,含泪挥别。
“从1948年到1988年,我和三哥整整40年没有见过面,非常想念他。”黄绍赞回忆,2022年,黄旭华院士回家乡探亲时,自己一直陪着黄旭华,从广州到汕尾,再到揭阳,非常高兴。
“三哥,一路走好!”已是耄耋之年的黄绍赞在悲痛中坚定地说,“请您放心,您走后,我们一定会照顾好三嫂。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亲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传承您的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人民服务。”
“我们家族老中青三代的代表都来了,送别最受人尊敬的三叔公。”在汕尾市工作的黄旭华侄孙黄永祥哽咽着说,“老人家去世了,但音容犹在,他教育我们后辈的话语,永远不会忘记。”
黄旭华院士每次回乡,都教育后辈们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黄永祥说:“家族中好多正在读书的晚辈都想来。这次我是带着读初三的儿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一起来的,希望他们秉承三叔公的精神,好好学习,成人成才”。
族亲黄桂林记得,2019年10月19日,自己从汕尾市来到黄老在武汉的家,当时,他才从北京获颁“共和国勋章”返汉不久。黄桂林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拿出那枚沉甸甸的勋章仔细端详,还与黄旭华院士合影留念。
“他为人低调,十分亲切。”黄桂林回忆,“他生前热爱祖国,献身工作,还非常关心家乡发展。他出生的地方——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已从原来的小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开发区。”黄桂林表示,族亲们一定传承老人家的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
母校师生含泪送学长最后一程
2月10日,春寒料峭,武昌殡仪馆,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远道而来,怀着无比崇敬与沉痛的心情,为黄旭华学长送行。
“早早买好从上海奔赴武汉的机票,就是为了能送黄旭华学长最后一程。”回忆与黄旭华学长相处的点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薇眼含热泪。
周薇说,第一次到武汉拜访黄旭华学长时,他的办公室四处堆满了学术期刊和工作资料,办公桌上的笔筒还是学校校庆喜饼包装改制的。
“黄老说,不舍得丢,每天看到这上面的校徽就能想到母校。”周薇回忆。
周薇记得,唯一一次去黄老家中探望,是在2022年10月,当时黄老不慎骨折正在家休养,虽然已经96岁高龄,但他坚持选择手术,因为保守治疗可能导致终身卧床。
这次拜访,黄老对未来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深入思考让周薇深受震动。原定20分钟的访问,在热烈的交流中延长到大约1个小时。
临走时,在周薇的诚恳邀请下,黄老在临时找来的一张格子信纸背面,为母校学子提笔写下:“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科研发展永无止境,在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
“黄老是不向命运轻易低头的勇士,是不断学习思考的智者,是求真务实的科研工作者。”周薇说。
追寻着榜样的足迹考入“旭华班”,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强基计划旭华班本科一年级学生苏泽凯头一天晚上从深圳乘飞机赶往武汉。
苏泽凯是黄旭华广东汕尾海丰县的同乡。“黄老当时成长的贫瘠小镇,已经成功步入小康。”苏泽凯说,有了黄老他们这一代人奠定的坚实基础,后辈们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挑战。
“黄老的精神,如深海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苏泽凯说,作为旭华班的学生,定当不负所望,追寻着榜样的足迹前行,努力学习,为我国的船舶海洋事业、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详见2月11日湖北日报三版>>
来源:湖北日报
一审:张昊
二审:陈玲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