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 退休职工六年如一日坚守荒山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夏晖)

wuli~美丽的大咸宁的绿化是这样的:

咸宁山川秀美

森林覆盖率52.3%

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而这样的大美咸宁背后

离不开每一位为咸宁绿化做贡献的人

孙河清就是其中之一

六年坚守、荒山披绿

红星林场位于翠竹岭北边,隶属咸安区桂花镇九垅村,六年前荒茅丛生,是当地有名的“火窝”。孙河清夫妇,在这个长满茅草和荆棘的石头山中,一待就是六年,用镰刀锄头这些最原始的劳作将荒山披绿

↑荒山(网配图)

 

其中种种艰辛

1.垦荒速度慢

据村民介绍,最开始的时候,山上长满了茅草,一个劳力,一天只能砍三分地的茅草,挖20个穴坑,加上母竹种源少,距离远,一个劳力从选挖竹种,抗运母竹,直到栽下去至少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所以一人一天大概只能栽6棵到7棵,而且并不是栽下去的每一颗都能成功存活。

↑劳作中的孙河清

2.地理条件差

孙河清承包的红星林场于上世纪80年代就被抛荒,山上的路被茅草掩盖,一人高的茅草中荆棘丛生,通往山间的小路大多只有一脚宽,种植的山坡倾斜度至少也有四十度,机械作业没有任何可行性。肩挑、人扛、马背就成为了孙河清在这片荒山上建屋造房、植树造林和日常生活用水的最基本搬运方式了。

孙河清

“我们这个山大部分都是石头山,坡陡石头多,要想找一个好地方栽楠竹还很难找到,我开始在这里挖一个坑,挖到石头就换一个地方再挖。”

↑狭窄的山间小路

3.旁人误解

六年来,很多人对孙河清的做法也产生了质疑,认为孙河清一家想发财,也有人认为他是傻子,富裕的退休生活不过,要跑到深山老林中去垦荒。但是孙河清自己心中有一本明账,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仅劳务支出就高达120万元,老两口不仅搭进退休工资和儿子儿媳的工资,自家的房子和亲家的房子都拿去抵押贷款,老两口知道,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选择。

↑老人一直在坚持

 

初心不改

据孙河清介绍,他生于1951年,老伴王红生于1953年,他们的垦荒生活就是从2011年孙河清从市人行退休后开始的。

孙河清

“我退休之后想在城区附近找一个地方植树养花,丰富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没想到在桂花九垅承包他们的林场,他们要求要整体打包,我硬着头皮把八百亩山全部承包下来,包下来以后才感觉到造林的艰辛。”

前段时间扛母竹上山的孙河清腰部扭伤了,但六年来,大大小小的困难也没能阻挡孙河清改造荒山的决心,一直步伐坚定地走在蜿蜒的山路上。

↑曾经荒山变竹林

 

不离不弃,支持陪伴

孙河清介绍,在造林这条道路上,他能一直坚持下来,不仅仅是信念的支持,更多的是老伴的不离不弃的相随。得伴如斯,人生足矣。

 

孙河清

“曾经也想打退堂鼓,后来想到做事就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我的老伴就一直陪伴我,而且每年都参加到林场造林当中,累到生病住院,医生明确讲,冬天夏天不能上林场,因为这个地方海拔高,气候要比山下冷一些,但是她一直坚持陪伴着我。”

成果卓越

经过六年时间孙河清夫妇的不懈的努力,600亩荒山已披上了绿装,如今山上开垦层次分明,陡处栽上竹、平地种上果,山路蜿蜒玉带,微风拂过,绿波荡漾。

孙河清

“今后还得坚持把这个八百亩山全部造出来,虽然有困难,但是我要努力克服,怎么把这里护理好,还要把路修好,还要把环境搞好,能够给来山里的人一个好的环境,给他们一个游乐的地方,这样造林的价值就更大了。”

↑郁郁葱葱的林子是最好的回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清气正的孙河清收获了郁郁葱葱的林子,更收获了众人的尊重与敬佩。更加美好的大咸宁离不开他这般的执着之人,也离不开每一个 为此出一份绵薄之力的我们!

 

(编辑 陈若 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