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街,您来过吗?这些老手艺还记得吗?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邓超 实习生 严佳琪)

老街是历史的缩影

也是社会变迁的活化石

更是一种带着乡愁的记忆

 

 

近日,咸宁广播电视台记者来到了

咸安区最著名的老街——西街

重温过往岁月

 

▲西街

 

西街位于咸安老西河桥附近,由东向西延伸,狭窄而悠长,看起来更像是一条巷子,但是比巷子多了几分热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街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直到现在,这里还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手艺、老行当。

 

师傅,您怎么在路边剪头发呢,怎么没有门店啊?

我长期在这,在这几十年了,在这方便。

 

我看您手上拿的这个剪头发的工具不太一样。

这是老式的。

 

▲周师傅在给客人剃头

 

66岁的周师傅就在这条街长大,是一位剃头匠,与现在的理发店不同的是,他没有门店,也没有帮手,就是一个人、一把椅子、一个剃头工具,在这里给乡亲们理了50多年头发。周师傅说,现在生意还不错,自己也干得动,还可以再干几年。

 

西街剃头匠   周国云

老年人占大部分,刀子刮得舒服,有时把耳朵掏一掏,有时候跟他捶两下,感觉舒服。

 

像周国云一样在西街做生意的人还有不少,为什么小小一条街有这么多生意人呢?87岁的蔡延春老先生告诉我们,西街原本叫西门外,它的兴起还要从抗日战争说起。

 

▲蔡延春老先生在讲西街的历史

 

西街居民   蔡延春

西门外过去在抗日战争以前实际上没有街,也没有人住。1938年武汉失守以后,日本鬼子进了咸宁,把咸宁城就霸占了,霸占后,把城里做生意的人都赶到城外,西门这个地方就有人摆摊做生意了。

 

抗战胜利以后,西门外慢慢成了一个集贸市场,再加上这里紧邻淦河、京广铁路,交通便利,南来北往做生意的就越来越多了。

 

西街居民   伍青梅

我在西街生活有40多年了,以前西街这个地方还是很热闹的,比如以前有做篾器活的,做铁匠、木匠、糖果的。

 

▲周师傅在制作洒水壶

 

上世纪末,老街顺应时代变迁,多了服装店、蛋糕店等一些新店,但铁匠铺里的捶打声却穿越老街,不绝于耳,西街上一家没有招牌的铁匠铺就吸引了记者。

 

师傅,您好,你现在做的这个是什么?

洒水壶。

生意怎么样啊?

以前生意是强些,现在这个行业不好搞了。

 

60岁的周德旺是一位白铁匠,每天都在店里敲敲打打,手工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周师傅说,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为了补贴家用,也会附带着卖一些小商品。

 

▲牛裁缝在缝制衣服

 

与铁匠铺走下坡路不同,西街的裁缝店却长盛不衰,越开越多。牛裁缝是这里年纪最大的老裁缝,小时候在一个服装店工作过,学了一把好手艺,远近闻名。

 

西街老裁缝   牛仲斌

都是全棉的,一般给小孩买,爷爷奶奶买得最多,图案很多,可以满足各种喜好,反正都不会过时。

 

牛师傅告诉记者,他的子女都到外地去工作了,没有接班人,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学这个古老行业,但是只要他身体允许,他都会继续做下去。

 

记者手记

抹不掉的老街情,忘不了的老行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老行当终有一天会消失。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咸宁的这些文化历史,留住我们的乡愁。


来源:咸宁广播电视台

编辑: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