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专家:今年“两会”期间这些热点话题或将受关注

备受瞩目的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两会”期间哪些热点话题可能受到舆论关注?各领域的改革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社会各阶层对“两会”有哪些期待?政府在回应民声关切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为此,人民网舆情专家分别就司法改革、医疗改革、央企改革、教育改革、一带一路、信息安全、全域旅游、智能交通、生育政策、跨境消费等各领域焦点话题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启示。

十九大前司法改革有望基本完成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于施洋

2016年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十九大前基本完成指日可待。而在年度政法舆情方面,以北京雷洋案、黑龙江哈尔滨民警除夕出警遇害案等为例,执法规范化争议与暴力袭警舆情交错出现,网友评论中“警权泛滥”的刻板印象一时难以化解,而警察自媒体则频现“不知如何执法”的担忧;从2016年初的北京马彩云遇害,到2017年初的广西陆川傅明生遇害,《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及最高法的《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如何落实员额制、提高职业待遇、荣誉感和安全感,加强司法职业保障成为关注焦点。

从“两会”前舆论态势来看,由聂树斌案等带来的冤假错案平反、司法追责与国家赔偿议题,由天津赵春华等案带来的仿真枪支认定标准与量刑议题,及进入司法程序的“大老虎”案件、政法系统队伍建设与职业保障、法院破解“执行难”情况等,均有可能成为政法工作领域的“两会”热点。

互联网正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

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张力

今年“两会”,网络安全方面的议题、议案有可能成为比较热门的社会舆论话题之一。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可以从国家主权、机构信息使用规范与安全保障、网民互联网权益等层次来理解。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于2016年网络安全、互联网秩序等方面的事情应该仍有印象,比如国内有魏则西事件、罗尔诈捐事件、徐玉玉事件、校园裸贷现象等等、国际上也有雅虎数据泄露事件以及希拉里邮件门等。另一方面,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可谓是2016年乃至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缩影。

互联网蓬勃发展而衍生的乱象,带来的全社会对网络安全、网络法制化的诉求。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出台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APP新政”到“直播新规”,都能体现出我国走在网络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上。接下来,在《网络安全法》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网络法制化、例如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等问题,将是重要的社会议题。

持续生产廉价药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现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熊剪梅

医改话题是每年“两会”的热点,今年无疑也是舆论关注焦点之一。对于公众而言,最为期待医改带来的是实际获得感,但廉价药的加速消失已然成为医改获得感的一大阻碍。2016年,网络求救命药、黑市交易导致廉价药成为高价药等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措施来保障廉价药的供给,但从目前效果来看,并未有明显改善。廉价药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廉价药利润少,药企没有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调节政策落实不到位,类似定点生产、补贴药企等措施进展十分缓慢。

药有价,生命则无价,让看似温馨实则无奈的寻找廉价药的接力赛从此不再上演,关键在于政府和药企的通力合作。制度方面,政府要加速落实廉价药保障措施,将价格保护和政策扶持真正落实下来。同时,药企也应转换思路,摒弃眼前利益至上的短视思维,尤其是大型医药生产集团,持续生产廉价药可作为展现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

教育医疗等是影响二孩生育重要因素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董晋之

“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留给媒体和公众无尽的话题。生育政策放宽迎合了国人“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同时也把诸多家庭面临的资源不足、社会福利欠缺等困难进一步放大。有民间调研发现,二孩父母难以兼顾职场和家庭的矛盾更突出,二孩母亲事业发展更易受阻。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省份和城市家庭中生育二孩的意愿更低,而教育、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资源状况和家庭状况是影响父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在此语境下,山东二孩出生量远超一孩,被戏称“最敢生”省份,在社交媒体中引起一片唏嘘。再生一个孩子的苦乐,超过普通家庭能承受之重。“两会”期间,这一牵涉甚广的议题将大概率曝光度走高,代表、委员、政府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的表态,也易成为舆论热衷解读的对象。

央企海外战略需警惕逆全球化趋势

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贾伟民

近年来,在我国供需关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战略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央国企境外上市并购、承揽重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等涉外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地展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的投资活动整体进入一个活跃期,甚至成为一种现象。但即便有“国退民进”的讨论,央国企仍然是这一活动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央国企海外战略也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央国企品牌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全国“两会”前后,央国企海外战略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舆论动态。

一是央国企海外投资障碍。逆全球化正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一个趋向保守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央国企海外战略而言更加不利。二是央国企海外投资风险。央国企海外投资经营长期是舆论热议话题,特别是巨额亏损时常给相关央国企造成舆论被动。三是央国企海外品牌声誉。其自带的“央国企”标签、经营成绩等都对品牌声誉有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央国企海外经营管理还需应对劳工、环保、财税、法律等方面挑战。

舆论期待“校园贷”健康发展

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白杨

“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校园贷”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但从2016年开始,顺时而生的“校园贷”开始鱼龙混杂。一个千亿级的消费市场及具有强烈消费需求的学生群体让不少不良网贷,无良中介和欺诈团伙渗入其中。恶意催贷、暴力催收、学生欠下巨额网贷跳楼自杀和女大学生“裸贷”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校园贷乱象丛生,既揭露了互联网金融在失控发展下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暴露出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以及当代大学生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社会各界要求整治的呼声高涨。

2016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发文要求对“校园贷”进行整治。10月教育部再次发声要求针对“校园贷”建立日常监测机制。“两会”前夕关于“校园贷”讨论再次升温。舆论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刹住“校园贷”乱象之风。同时也期待代表委员提出针对性的提案,让“校园贷”走出泥潭,形成健康发展的行业格局。

公共交通尚需增强供给能力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吴汉华

2016年7月28日,《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标志着网约车改革更进一步。两个文件肯定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更是赢得了舆论的支持和赞扬。然而随着地方新政的颁布,关于新政要求过严的争议、过渡期间打车贵打车难现象再现、网约车平台缺乏监管等议题依次成为舆论焦点,再次将网约车改革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该背景下,网约车将会再次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议题。

根据目前的争议点以及网约车所处的阶段,是否是网约车新政导致打车贵打车难现象再现、过渡期后,将会对网约车和司机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出租车改革进程如何、相关部门是否会对网约车平台和价格进行指导和监管等问题,将会成为“两会”期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最终都落到交通出行打车贵打车难问题上,网约车作为城市交通有效供给的一部分,但并非是城市交通运行的主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不能让网约车肩负难以承受之重,还需相关部门进行整体系统化规划城市的交通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增强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为核心,推动出租车改革,从而保证有效供给,提升整个城市交通运行能力,根治打车贵打车难之痛。

共享单车或为一次资本尝试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陈晓冉

近一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单车租赁的模式迅速勃兴,以摩拜、ofo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享单车”杀入街头,开始重新培育国人“骑行”习惯。在最后一公里的穿梭中,“共享单车”似乎完善了公共出行的末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管理者,政府需要管理出行秩序、安全和其他衍生问题,积极作为与消极应对已经成了“单车”能否在一个城市稳定向前的关键。与此同时,盗窃、损毁、侵占关联的公德讨论,账户、押金、收费引发的利益剖析,也不时成为媒体热点。

个人愚见,“单车”在很大程度上是又一次资本培养市场的尝试,最后究竟是市场培育完成获得“丰收”,还是资本虚耗留下一地车圈,尚需时间的检验,然而这一过程引发的诸多讨论,相信会为社会基层治理留下重要的经验。

出境游需构建更稳健权益保障机制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张廷丽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615万国人选择以出境游的方式欢度节日,创同期历史新高。然而,在这期间发生的中国游客所乘马来西亚船只沉没、在越南海关遭勒索殴打、在南非遭持枪抢劫等事件屡屡令人震惊,引来舆论强势聚焦。民众纷纷关切,在国外如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随着民众游览世界的需求进一步释放、中国护照越来越值钱,出境游增长潜力依然可期,如此,中国游客在境外的安全保障问题有望成为本届“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中国政府全力打造的海外民生工程、12308热线让民众有了定心丸,但更稳健的日常权益保障及纠纷处理机制仍有待在境外落地。同时,国内也有诸多方面有待改善。例如,外交、海关部门联合旅游企业及时发布、广泛宣传出境游安全提醒,制定并推广详实、具体的境外旅游安全建议,规范境外商业旅游保险业务等。

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承重墙

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芦珊

2016年7月,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各界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充满期待。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舆论认为“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将成为新的商业模式。在今年的“两会”上,特色小镇的发展势必成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如何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将引发各界的思考。

在政策红利的保驾护航下,特色小镇再次成为各界的聚焦点。从城镇化建设角度来看,核心城市向城市群体的发展已成趋势,围绕核心城市的小城市及小镇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因此,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房企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可以说,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为特色小镇腾飞的根基。然而,产业仍是特色小镇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是科技型服务小镇,还是农业小镇、产业新城,抑或是文旅小镇,产业的有力支撑则是特色小镇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发动机”。同时,以特色小镇为基点实现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正是一种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务实的产业发展路线;尽管资本已走到特色小镇的“门口”,一番风卷残云后,切莫留下产业发展的“烂尾工程”。

国际舆论赞扬中国提倡“包容性的全球化”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刘鹏飞

2016年,民粹主义、孤立主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意识形态词汇在媒体报道中滋生。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正成为影响西方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变数,全球意识形态摩擦将会持续加大。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评论认为:“对于诸多西方民主国家来说,今年的反精英主义风头正盛。不列颠最终脱欧;特朗普出人意料地捕获共和党选民人心;民粹主义党派横扫德意志等国家——有些人认为,一个时代即将终结。”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飞利浦•史蒂芬斯评论:“1945年诞生并在冷战后迅速扩张的自由主义现行全球秩序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全球化也在倒退之中。”

2017年初,欧洲主流媒体纷纷热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主旨演讲,赞扬中国提倡“包容性的全球化” ,以中国的发展和实际行动,为世界增强了信心。

来源:人民网舆情检测室

(编辑 镇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