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人才奔赴基层一线:田埂成讲台 晒场成课堂

精准扶贫逐步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人才、技术、智力成为最大的“稀缺资源”和“刚性需求”。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推动人才下沉、智力下移,精心组织实施“人才工作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印发《关于人才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选拔组建6类“农民讲师库”、5类“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中青年骨干医生”“优秀教师”共313人专家团队,实施人才服务基层“1+5”工程,形成了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长效机制,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智力资源匮乏的难题,正全力攻克“头脑贫困”这一“最后的堡垒”。

blob.png

(网络配图)

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

我市以34个市直扶贫村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学校”建设。把课堂设在村寨农舍、田间地头、山上林间,结合各村特点和市场需求,缺什么、补什么,急需什么、培训什么。

为办好农民学校,咸宁市从市直涉农部门、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机构,组建政策法规、农技推广、生产技能、医疗卫生、科学文化、电子商务等6类“讲师人才库”,选拔优秀业务骨干120余人

一年来,依托“农民学校”,开展讲学送教活动500余次,受众15万余人,带动其他贫困村开展宣讲活动150余场,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邀请市畜牧、水产专家在“农民学校”为农村党员进行养鸡、养鱼的专业技术培训;赤壁市新店镇望夫山村开展蔬菜、水稻、茶叶培训……田埂成了讲台,晒场成了课堂,“太阳大学”“田间讲堂”成了南鄂一景。

专家团队为群众解难

为发挥人才扶志、扶智优势,让基层更多地分享人才红利,咸宁市在宣传、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领域,经层层推荐选拔,组建“宣教讲师团”“农技专家团”“科技咨询团”“医疗服务团”“教育志愿团”5类专家团队各20人,分期分批选派赴基层对口单位、生产一线,或宣讲政策,或传授技术,或访贫问苦,解了百姓的“燃眉急”,成为群众的“雪中炭”。

一年来,百名专家人才先后赴贫困村,开展政策时事宣讲、知识技能讲座、现场指导咨询等帮扶活动56场次,受益群众近万人。

其中,“医疗服务团”先后五批次到崇阳、赤壁和通山等地20多个贫困村,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活动,发放药品100余种20万余元

"智能芯"打造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在产业项目,产业项目最稀缺的是科技和人才。

为解决科技和人才之困、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咸宁市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选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到全市30个贫困村开展为期一年的定向联系和服务,为贫困村培育科技示范户,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形成了“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富一方,大家齐小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一年来,30名“科技特派员”围绕基层发展关键技术难题、重点科研项目等,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工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着力破解企业、专业户、农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选派到通山县的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各贫困村为贫困群众解决苗木、枇杷、铁皮石斛、甜茶、小龙虾、猕猴桃等生产中的技术难题100多个,建起焦夏绿化苗木、西隅猕猴桃、石垅小龙虾等示范基地25个。

医教服务队送温暖

因病致贫、因教致贫,是贫困群众的心头之痛。为帮助基层提升医疗教育水平,咸宁市制定印发《关于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村中小学校送教服务的实施意见》,选派30名优秀教师,分别联系1所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开展实地教学、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等送教帮教活动;制定印发《关于选派中青年骨干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挂职服务的通知》,遴选28名优秀骨干医生,到26个基层卫生院担任副院长,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

一年来,30名选派教师先后赴所联系的中小学,开展实地送教活动103人次,上示范课236节次,培训乡村教师1100余人,对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28名选派医生常年坐诊,积极为乡镇卫生院传授技术、培养人才,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更好的医疗服务。(通讯员 黄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 镇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