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大桥村三组的吊瓜基地,看着累累吊瓜,村副主任曾庆武心里乐开了花。
曾庆武今年55岁,年轻时曾南下跑运输,2010年返乡创业。他先流转了30多亩山地种植桃、李、梨、杨梅等水果。“水果苗种下去6年才见收益,我可等不得,要另谋出路。”曾庆武说。随后,他又尝试了多门出路,但屡战屡败,问题究竟出在哪?
曾庆武一番思索之后,开始有了思路:“传统农业种植本来就是长线投资的产业,投入大、见效慢。要想把种植的文章做活,要么走规模化的路子,追求规模效益;要么出新,比如新技术、新品种等等。”
规模化种植,曾庆武本小,一时难以企及。他开始在“新”字上动起了脑筋。
经过多方考察,他相中了吊瓜。“去年邻村的一个崇阳亲戚说,崇阳老家有人在种吊瓜,收益不错。我当时就心动了,拉着亲戚多次去了解。”
吊瓜又叫栝楼,它的根、果、皮、仁都可入药,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与过去粗放的风格不同,这次曾庆武寻求精细化管理。他采取大胆尝试、小心求证的态度,在自家地里试种了1.5亩。遇到难题,虚心学习。
去年,曾庆武种下的吊瓜大丰收。过年时,他留了20来斤给亲友尝鲜,“完全留不住,大家到我们家来,都抢着吃,争着要买!”曾庆武觉得这次尝试成功了。
看到曾庆武实实在在的收成,村里有5户村民加入进来,成立合作社,一起种植了50余亩吊瓜。曾庆武一个人就种植了20亩。
最近曾庆武心情挺不错。“前不久省党代会上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我正好踏上了这条快车道!”
曾庆武在心里画出了一幅“吊瓜产业蓝图”,说:“今年的吊瓜挂果率非常高,我准备陆续添置洗瓜籽机器、炒吊瓜籽机和榨油机,把基地种植和深加工相结合,吊瓜基本不用出村,全部在村中的加工厂里就消化掉了,延伸产业链,这样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
围绕吊瓜,村里正想着通过创意打通第三产业,建设吊瓜走廊、乡村农家乐、水果采摘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实现美丽乡村梦想。(记者 陈屿 通讯员 胡剑芳 李星)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彭秀芬 实习编辑 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