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申报的“见鸡山”牌彩米商标经国家工商部门正式批准注册后,又在积极申请国家农业部门有机食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石溪彩米指石溪茜米(又称红米)、岳姑山乌紫米、黄袍山黑壳糯米和黄华粘米等四种稻米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混合米,形成红紫黑白四种色彩。这种大米不仅色彩亮丽,营养价值也比普通大米高出不少。
石溪彩米来自天然的谷场——通城县石溪村。该村距县城22公里,与湖南省岳阳市月田镇白石村交界,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老区贫困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496户、2300人,全村耕地面积为2097亩,其中水田1663亩。山林面积854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石溪彩米种植第一人
黄袍山黑壳糯是通城黄袍山特有品种,黄华粘是近年来通城引进的优质稻。而石溪茜稻、乌紫稻则为地道的石溪传统品种。
据石溪村一组83岁老人李富清介绍,他祖居海拔600余米的见鸡山上,祖上家底富裕,代代传承种植茜稻、乌紫稻,已有数百年历史,规模不大,一般1至2亩左右,仅自家食用,偶尔赠送亲朋好友。红茜稻、乌紫稻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村集体到农户,很少有人种植,而李富清仍坚持保护性种植,成为石溪茜稻、乌紫稻种植的第一人。
游客吃出的石溪彩米产业
2015年,与石溪村相邻的湖南省月田镇白石村开发了见鸡山千年古松、皇帽石、雨花寺等乡村旅游景点,同属见鸡山的通城石溪村也热闹起来了,一拔一拔的湖南游客来到石溪村,观田园生态风景,吃农家饭,品农家菜,购农家土特产……
2015年3月的一天中午,石溪昌盛家庭农场负责人熊英正在家中,炒农家土菜,用舅舅李富清送给他的彩米煮农家饭,自制的糯米酒,招待来自长沙的6名游客。
吃完饭后,游客们久久回味石溪彩米的味道,要求购买石溪彩米。熊英非常歉意地告诉游客,暂时没有,明年一定会有的。
传统耕种模式助彩米价翻筋斗
游客的一次购买需求让熊英萌发了开发石溪彩米的创业念头。2016年,在石溪村党支部书记程小卫的支持下,他筹措资金,成立了石溪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户52人,以昌盛家庭农场为依托,组建湖北石溪彩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
公司流转土地620亩,建立生态彩米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服务协议,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服务。
在生产种植流程上,沿用传统耕种模式,稻田以播种绿肥肥田,不施任何化学肥料、牛耕犁田,手工插秧,三次人工脚耘除草,不使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人力收割,非动力机械脱粒。
在加工、仓储、运输上,按照有机食品标准操作。为了避免水泥场地的硫、氟、磷对彩米的二次污染,公司购置竹做晒簾160床,实行晒簾晾谷,严禁水泥场地晒谷和机械烘干谷物。全程管理,确保品质。
2016年种植有机彩米620亩,产值100余万元。茜稻按4.4元/公斤、乌紫稻6元/公斤收购,每公斤分别比普通稻谷价格高出63%和122%,两种彩稻种植比普通稻谷增收20余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效益比种植普通稻谷翻一番,真正实现了低产生态高效。公司配制的彩米按30-40元/公斤价格投放市场,到春节期间销售一空。
好生态种出通城首个水稻生产标准
2017年,市农科院帮助石溪村制订了通城石溪彩色稻生产流程标准,也是通城县第一个农业企业水稻生产标准。扩建彩色有机稻种植基地1058亩,吸纳产业贫困户户91户,种植面积712亩。
该县农业局在石溪村划定生态稻米保护区,加大物化技术扶持力度,组织农技推广中心、绿色食品办公室、土肥站等专家,为彩米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并培训农民60余人,扶持生物有机肥20吨。
彩米开发吸引了打工人员返乡创业,荒芜了近十年的200余亩水田,全部种上了彩稻,重现生机。近两年,务工返乡166人,占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半以上,石溪5组张清乐,全家7人在广东打工,2016年春季返乡,种植彩米10余亩,亩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2017年,他又扩大到30亩。
目前,全村100多户农民入股公司当股民,共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 ,正在建设原料仓库、高标准成品仓库2000平方米,引进加工及包装机械设备,初步完成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工作。
如今,通城县石溪“见鸡山”彩米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姑娘,正从大山走向世界大舞台,绽放着无穷的异彩和天然的魅力。(通讯员 吴伟斌)
来源:通城政务网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