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锯掉的雕花木梁
“我怕,我怕。”
5岁的儿子搂着王定钊的脖子,在河里不停蹬着腿,王定钊的妻子邓小红在岸边不停鼓励儿子:“男孩子要勇敢一点。”
8月20日这天,33岁的王定钊开着自己的宝马7系轿车从江西南昌回乡参加侄女考上大学的喜宴。走到村口,王定钊脱下衣服就跳入河中游起来,看着小鱼儿在身边游来窜去,王定钊说:“小时候的夏天,就是这么样的。”
这条河穿过湖北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王家老宅沿河而建,王定钊在那儿出生、长大、办婚礼。这栋老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王定钊记得,小时候自己喜欢在王氏老屋的石门槛上躺着,贪凉。
从2005年开始,王定钊为了保留下江源村的这些老宅四处奔走。2015年8月30日,在他的发起下,江源村成立了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会员有一百余人。
如何利用这些老民居,带动贫困的江源村致富,形成保护古宅的良性循环,成了王定钊目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通山县文物局局长张四新告诉澎湃新闻江源群众对保护古民居的积极行为带动了全县其他村庄群众的积极态度,江源村成立保护理事会带着全村村民共同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文物部门的肯定,省、市领导多次来调研。
几幢老宅子
江源村离大广高速洪港出口5公里,距离武汉、南昌等城市2小时车程。这里群山环绕,是典型的低山区“莲花地”。一条小河穿过村庄,不远处就是避暑胜地九宫山。
小河边靠山处,王氏老屋夹在几幢民房间。老屋外墙斑驳,长满青苔的地面湿滑。屋内可见镂空的窗叶,高高的穹顶。
“小时候,夏天就躺在石门槛上,很凉快的。”王定钊就出生在王氏老屋,二十余户村民曾经住在这儿。
△江源村的古民居
2015年,湖北省文化厅拨款20万元将老屋主体进行了抢修,保存情况较好。两边的厢房的墙体虽然完好,但木质结构腐朽严重。
“这座房子有36个天井。”王定钊有些自豪,他对江源村和村里老宅子的历史娓娓道来。
约公元1525年,王成两姓祖先迁居此地,其后,该地便成了王成两姓的生息之所。清咸丰年间,江源王姓族中出了一个进士叫王全俊(字迪吉),他有100多名弟子,其中举人30多人,进士7人。乡绅王迪光和兄弟王迪吉用3年时间修建了这座一进四重的老屋。
江源村村支书王能战介绍,江源村一直以来重视教育,共出大学生112 名,其中北京大学学生一名;出博士4名,硕士7名。
除了王氏老屋,江源村还有老宗屋群落、成氏宗祠等十余处古建筑,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
王定钊其人
王定钊家是全村最穷的。
15岁那年,因没钱交学费,初中尚未毕业的王定钊被迫辍学离开江源村,到浙江温州堂叔王德厚那里打工。20多个小时车程,怀揣50元钱的王定钊只吃了一碗泡面。
△王定钊介绍古民居的历史
王定钊的堂叔在温州开一家小百货批发店,彼时,温州售卖小商品的商贩遍地开花,他们从像王定钊堂叔这样的二级卖家处拿货。同行竞争激烈,为了有更多客源,王定钊早上抢在其他卖家前开门,有时忙到下午四五点才吃午饭,晚上整理货物到凌晨二三点,早上四五点又赶去开门营业。
为了减低运输成本,堂叔选择一半载人一半载货的车,这种车只能在天黑时跑。冬天夜,王定钊裹着棉被蹲在路口,全身只露一双眼睛,等着运货的车来,“犯困但是又怕错过拉货的车。”
“太苦了”,王定钊说,那时候工资每个月200元钱,但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2000年他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起步晚学历低,和其他同事相比,他毫无竞争优势。第一个月,在发现原有客户潜力有限后,他转向农村小作坊推销业务。有一次,在农村小作坊前脚刚进门,后脚被狗咬了,连疫苗都未打。第二个月,他拿到了最高工资。夏天跑业务,地面温度高,鞋子走在上面几天就磨破了,王定钊就不断垫鞋垫儿。
2002年,王定钊只身一人被堂叔请到南昌开拓江西市场,不到半年,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2005年开始独立创业,在南昌开了一个小超市,2010年把超市给了妹妹,自己创办了一家音响器材批发公司。
博弈的10年
2005年,王定钊带着媳妇回村结婚。
邓小红还记得,那时候村里有好多老房子,村民非常淳朴、热情。
王定钊说,自己长期走南闯北,突然发现村里的老房子是那么漂亮,完全不逊于他看到的许多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老村落。
2005年适逢村里“拆旧建新”的时期,十多栋水泥新房在老宅旧址上噌噌噌窜起,“看着心疼”,王定钊说。
这些房子是谁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江源村曾经的风貌 资料图
21岁的王定钊翻阅族谱,采访村里老人,听他们讲以前的故事。在旧书网上淘书,关于古建筑以及通山名人的著作。他白天忙生意,只能趁晚上休息时整理资料。
王定钊收集了《王氏族谱》、新老《通山县志》、《阳新县志》等近百本相关书籍,查到了王氏老屋和祖宗的相关历史记载,如1938年10月17日,阳新县城沦陷,阳新县政府机关被迫迁至江源村。成氏宗祠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乡苏维埃旧址。江源老宗屋是子英乡苏维埃旧址,1991年就被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定钊不断编写材料在网上发贴求救。
妻子邓小红说,“查资料一搞搞到半夜,影响其他人睡觉。”查完资料,王定钊就去“游说”,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讲古宅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搭理他。
“我知道,很多人很讨厌我。”王定钊说,那几年总是劝别人不要拆房子。但村民们外出打工,不就是为了建新房么?村里土地有限,大量老宅占用了建新房的土地。同时,日常维护老宅需要一比不小的费用。“有人巴不得老宅塌掉”,王定钊说,“还有晚上去戳瓦片的。”
看着老房子一栋栋被拆掉,王定钊除了上门劝说,还不断在网上发帖呼吁。2010年7月14日,一篇呼吁保护清代进士府第的文章引起全国各大媒体报道。通山县文化局相关领导回复媒体称,进士府第虽然有价值,但它不具备任何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经费短缺,无力顾及。
王定钊又向湖北省领导写信求救,得到了省领导重视。
村里的一些有识之士态度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同族王龙祥就是其中一个。
王龙祥的老宅,是村里最精美的二进式清代古宅。老屋虽然夏天凉快,但是潮气重,通风效果不好,王龙祥准备将老屋拆掉建新房。王定钊几次劝说王龙祥,他准备拿自己新建的房屋和王龙祥置换,最终古宅保存了下来。王龙祥随后买下老宅旁边一栋明代老房,在王定钊的劝说下,他打消了拆老屋建新房的想法。
“我怎么会要他们家的房子呢。”王龙祥说,是王定钊的诚意打动了他,他还自费5万元把自家老宅维修了一遍。
王定钊的堂兄王定钦,也被王定钊的坚持打动。
王定钦以前同在温州做生意,现在在通山县城做酒代理。说起江源村当年的贫穷,王定钦说:“离开的时候,我下决心一辈子都不会回到村里。”王定钊和他交流得比较多,他也开始慢慢思考保护老宅,“给儿孙留个念想”。
老宗屋保卫战
王定钊的奔走,虽然吸引了不少人来江源村考察,但并没能抑制住江源村拆旧建新的潮流。几年间,不断有文物贩子来村里收走值钱的物件。2012年,王龙祥家的两根雕花房梁被人割断偷走,村里祭祀所用的祖传宝贝老铜炉也不翼而飞。
△古民居旁是村民新修的楼房
从几张老照片可以看出,江源村不少老房子不见了。王定钊介绍,2005年老屋占地3万平方米,现在剩下1万多平方米。
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014年6月22日,王定钊点开湖北省政府网站看到“江源村王氏老屋”被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激动得落泪”。
此时,仍有不同的声音。王定钊说,就在王氏老屋评审期间,有江源村民多次致电省文物局,反对将王氏老屋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源村保和拆两派矛盾,在老宗屋的拆和留的问题上,爆发了。
在王氏老屋被列为省保单位后,村中几位家族房长牵头,准备把始建于明代的老宗屋拆除建祖堂,王定钊极力反对,但凭他一己之力也无可奈何。
王定钊和江源村在外从政、经商、务工的有识之士不断联系,他得到了王贤旨、王龙祥、王定钦、王德厚、王能训等村民的支持。
“我站在老宗屋门口,和他们大吵了一架。”王龙祥说。
王定钊明确表示,如果拆掉老宗屋,他不会捐一分钱。王龙祥、王定钦、王德厚、王能训等也发动自家亲房、朋友,纷纷表示,如果拆掉老宗屋,不会出钱修新祖堂。
后来王定钊查到,1991年6月13日老宗屋就被通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通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挂牌。在那种紧急的情形下,2014年9月,身在江西的王定钊通过通山县文物局的批准,请石匠先行制作了标识牌,冒称是文物局颁发的,开车拉回江源挂在老宗屋墙上,“他们看见牌子挂起来了也就不敢再乱来”。
老宗屋最终保留了下来,新的祖祠修在了不远处。
△成立古民居保护组织
2015年7月15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带领专家前来考察时,发现除王氏老屋外,村里还有古民居老宗屋群落,特别是老宗屋群落里还有明代建筑,当即指示通山县文物局,全县要以江源古民居为保护重点,积极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们听到后,逐渐认同了王定钊保护古民居的想法。
王定钊随即借此机会,与志同道合的村民商量,发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王能战任会长,王定钊任常务副会长。2015年8月30日,江源村热闹非凡,很多车辆都停到了村外。在外工作、经商、务工的乡亲都派代表赶了回来,积极加入理事会,支持保护古民居,当天现场捐款就达10多万元。
村民们也积极响应,大家自愿将自家的老屋连带产权统一交给理事会管理。就在理事会成立不久,村里一名年轻人深受感动,捐出了家中珍藏的5块牌匾,还有村民将家里的老物件搬到了理事会。
从成立最初的30多人,不到一个月,理事会就有了100多位会员。为保证理事会能正常运转,副会长及以上人员除捐款外,每年需缴纳1000元会费,普通会员一年缴300元会费。理事会成立以来,村庄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成效初显,河边种起了一排排景观树,三两户配备了一只垃圾桶,垃圾由专人回收统一填埋,并出台了禁渔令,派专人巡视,实行了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现在的江源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河里有鱼了。
为了唤醒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春节时,王定钊发动年轻人在村里捡垃圾,搞卫生,“老人们看到我们捡垃圾也不好意思乱扔了”。
如今,王定钊走在江源村,不时有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村支书王能战告诉澎湃新闻,江源村是个贫困村,除了种地没有什么产业,全村1886人,有千余人在外经商、务工。
“让村民们富裕而有尊严,就靠这些老房子。”和一些村民想引进大公司开发江源村的想法不一样,王定钊认为,开发江源村还是要保留原汁原味,如果村民们都搬走了,村里完全商业化了,也违背了保护古宅的初衷。此时他正在同理事会主要班子成员研究,计划推动由村民筹资成立一个江源生态产业合作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古民居为依托,发展集体产业,将村民荒毁的山林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工入股,发展四季采摘、生态养殖、古宅民宿、农家饭菜,以此带动村民就业,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村民文化自信,让江源村走上保护古宅的良性循环。目前江源村正在全力申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几年来往返江西南昌和江源村保护古宅,王定钊说他错失了不少订单和发展机会,有一次连夜开车差点昏厥丧命,由于对家乡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投入,精力分散,其公司销售逐年大幅下滑,几度出现危机。为家乡古民居,他自费差旅应酬费用计六七万元,无形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
为了能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能如期申报,理事会账上余款不足,他担保并垫付资金聘请院校专家及时将申报材料按时完成并提交申报。
妻子邓小红对丈夫如此执拗地保护古宅也曾有怨言,“他喜欢怎么办呢”,她说。
江源村村民保护古民居的模式也得到了湖北省文物局的高度肯定,2016年1月27日,2月1日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相继在官方网站发布《以江源村为试点,探索湖北古民居保护新模式》一稿。同日,湖北省文物局授予江源村为“全省古民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
“小时候在村里跑还能看见许多老房子,现在越来越少。”通山县文物局局长张四新对澎湃新闻说,保护古宅不能放弃,不管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
张四新说,王氏老屋的维修合同已签,最近施工单位会进村开始维修。今年申报江源古民居群为国保,材料已经报给省局。文物维修成本高,比如,一根房梁坏了,国内找不到这种木材,只能进口。江源村的老房子损毁确实严重,白蚁啃噬严重,外观完好的房子里面可能已经严重腐烂,石雕木雕请工匠成本也高。
“保护文物需要管理机构、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张四新说,根据文物保护法,为了保护古建筑,周围留有一定控制地带,新建的民居都要拆除,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民生问题。现在经过理事会、县里的宣传工作,大部分村民态度积极,签了拆迁合约。
张四新说,目前把保护放到第一位,做好前期基础工作。重点是要宣传,让村民们意识到这些文物的价值,提高他们自身的保护意识。同时做一些初步的维护修复工作,提高江源村的保护级别。以古民居为亮点推动整个村落发展,希望能获得更多国家资金支持,后期再考虑引资问题。(记者 周琦 实习生 万嘉琳)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