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李星)一座桥,印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条河,荡漾桨声灯影的故事;一条街,诉说百年商贾之繁华;一座山,记载铁血军魂之壮歌……
28日,天高云淡。在浅秋的雁声阵阵中,记者驱车汀泗桥,走进东西街,聆听老人记忆;踏上风雨桥,翻阅古今传奇;登上塔垴山顶,感受北伐战役之壮烈;走进金色田园,触摸古镇发展脉动。
“舞动一红一绿一文三根彩练,带领3.5万汀泗人民敲开幸福之门。”一见面,汀泗桥镇党委书记张绪华热情地道出发展主张。
飞舞“红练”聚人气
朝辞洞庭水,晚泊汀泗桥。汀泗桥曾因水路发达,直通长江,商贾云集,贸易繁忙,有“小汉口”美誉。
这座千年古桥,建于南宋淳佑年间,传说因丁四老人穷其一生积蓄造桥的善德而流传千古。东西古街,108个百年老字号,曾红极一时,曾现“桥上宝马香车,桥下琵琶弄弦”的醉美景观。
1926年8月,扭转战局的北伐汀泗桥一役,让汀泗桥再次名扬天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命名为“铁军”,铁军精神成为汀泗人的发展动力。
来到汀泗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重点乡镇、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湖北旅游名镇,湖北省卫生乡镇、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森林文化小镇,一个个汤金的国字号品牌、省级品牌枚不胜举。
“修好一条河,盘活一条街,搞火一座山,用好红色基因,飞舞红练聚人气,全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长雷玲说。
如何修好一条河,盘活一条街、搞火一座山?
利用各级力量,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从2011年以来,咸安区在汀泗桥镇成立了指挥部,扎堆投入5000万元加大集镇建设。
水利部门来了,修砌了汀泗河两岸的护坡;林业局来了,对汀泗河两岸进行绿化。交通局来了,修通了镇区公路,还在塔垴山上再造了一山八景的景观。同时对古战壕、古雕堡、古街、古亭、古井、古廊桥进行了修复。还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
束缚汀泗发展的就是这一湾死水!在汀泗桥镇发展大计征求意见会上,代表们一语道破。原来汀泗河呈C字型绕道镇区,大水一来十有九淹。在上个世纪未,进行了裁弯取直工程,水患虽然解决了,绕汀泗镇区的老河道成一湾死水臭水。
如何让水活起来?打造汀泗的“都江堰”。张绪华介绍,经过考察,汀泗河流经镇区地形成弓形,酷似都江堰,治水机理念也可以借来一用。说干就干,7月以来,施工队就对汀泗河进行改造,“深淘滩,低着堰,逢正抽心,遇弯截角”,即可在汛期不影响行洪,又可在枯水期档水流过老河道,让水活起来。
同时,精修了进镇的王惠桥,桥头狮子迎客,左右两侧大理石栏杆焕然一新。古廊桥下游的荒草滩也修成河边公园和仿古文化长廊,重现长虹卧波,水绕亭台之秀色。
“拉开发展响箭,带着富民强镇的愿景,带着全镇人民奔向诗和远方。”张绪华说,已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二期资金300万元和红色旅游名镇资金710万元,将做实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一个镇区停车场,同时完善镇区宾馆酒店等接等功能。
如今,正在引进实力雄厚的大老板来对古街进行仿古建设,恢复往日商号,打造红色旅游胜地,结合万亩竹海、飞仙洞、嫦娥湖、云台寺、咸宁最早党支部基地泉塘村等生态人文景观,策划汀泗桥一日、二日红色精典旅游路线,凝聚人气,搞活经济,再现古镇昔日繁华。
挥起“绿练”增底气
春赏一枝花,夏探一杆竹,秋品一株桂,冬沐一山雪。汀泗桥,正挥起绿色彩练,打造春夏秋冬生态文明示范点。
绿色是汀泗桥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生态崛起是汀泗桥镇追求的目标。全镇森林面积15万亩,其中竹林就11万亩,森林蓄积量25万立方米。在发展道路上,汀泗桥镇致力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赏花品茶游已成汀泗桥春天的主打。今年3月,在咸安区百公里油菜花示范带上,汀泗桥镇的万亩油菜花吸引游客满堂。聂家畈、古塘畈、赤岗畈、黄荆塘畈,蜂飞蝶绕,美不胜收,沿路的6个村上万村民共享花开红利。10万亩竹海摇碧浪,来体验一把竹海氧吧之旅,看竹笋拨节,品竹全宴也是城里人的向往。
在黄荆塘村2000亩油菜花基地上,土垒的舞台,土味的戏,姜椒茶,糊汤,豆腐脑,干萝卜、干笋、干豆角等被游客一扫而空,上十家村民小院临时改造的的饭庄游客爆满。
“看完油菜花,沿着山间小路来到黄荆塘茶园体验一下采茶,别有一番风味。”黄荆塘支书陈学友笑着,村里385户流转的6000亩茶园已成形。波浪线条的茶山中,引来游客不断。摘茶、做茶,品茶,购茶元素的加入已然成为旅游新时尚。
“我家建立葡萄、桃李、梨子等四季果园,吸引游客赏花观光采摘休闲,一年可接待游客6000余人。”古塘村六组舒家湾的种植大户张晓明介绍,乡村游带动农家乐的火爆,仅农家乐一年接待等客人纯收入16万左右。自家流转的380亩地种瓜果和蔬菜带动10名贫困户就业,有采摘的、施肥的、剪枝的,各种农活皆请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加。2014年以来累计给贫困户发工资60余万元。
“我负责养虾,平时主要做喂食,增养、测水温等工作”,妻子患有重病的古塘村22组贫困户刘启明在张晓明养虾基地做工,月拿工资在2400元左右。
在汀泗桥镇大坪村,一年四季,赏樱花、看竹海,探溶洞,赏桂花、看雪景已成游客们的首选。今年6月深圳西凯集团看中大坪的自然资源,签约5个亿开发大坪吕仙洞,将给这个贫困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去年,一条4公里新修的扶贫旅游公路拉通到太乙洞,进城节约1个小时,竹木出山也方便多了。
“近几年来,来汀泗桥镇游玩的人明显增多了,客餐生意明显好了许多。”107国道的京颖大酒店老板刘细英乐呵呵地说。
在赤岗村,流转30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富民农机合作社吴俊辉已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代表。他的油菜花和绿色防控的稻谷注册了塔垴山商标,把生产的米和油菜籽进行深加工,实现了利润翻倍,带动了村民致富。
“农业和旅游融合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搭上这趟快车,实行农业生产田园化,农产品加工体验化,农产品销售市场化。”吴俊辉说。
汀泗桥本着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把15个村打造成绿色乡村和美丽生态村湾,如黄荆塘突出“美”字、长寿突出“雅”字、洪口突出“绿”字、古塘突出“俗”字,实现一村一品,一湾一色。房前一排树,房后一方竹,四周花围簇,人在画中游。如今的汀泗桥镇,因绿化美化突显被湖北省命名为森林文化小镇。
甩响“文练”添才气
文化积淀,历久弥香。一个乡镇有2个博物馆(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董继宁美术馆)、一首山歌(古田茶歌)唱响央视、一个组一个文艺队伍,千余村民组成的文艺爱好者,这就是汀泗桥,一个甩响文练的文化重镇。
在汀泗古街,东街有戏院,西街有戏楼,武汉的汉剧、楚剧名角常被请到汀泗唱对台戏。在浓浓的乡愁中,无论上世纪80年代的《生财有道》、2000年的《人在囧途》等电视剧的取景拍摄,还是郭小川的《楠竹歌》、江作苏的《汀泗桥能否打造成湖北的周庄》的作品,无论陈敬黎的小说《汀泗桥》,还是央视拍的《嫦娥迷恋的地方》、《铁军魂》等无不彰显出汀泗桥文化魅力之所在。
“汀泗有非遗文化精髓、有民俗文化传承、有时代文化创新,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从事30余年文化工作的老文化站长余大厚说。
“十里茶担十里歌,一声嘹亮出古田”。在民俗文化中,《古田茶歌》是经典。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道,江西挑夫在汀泗一带喝茶休憩时响的山歌流传至今。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茶发荪,姐乐吔,妹在房里绣手巾……”听,古田茶歌最后一位传人古田村77岁的胡耀传正在唱古田茶歌。在他带领传授下,田茶歌将田园美、劳动美、人品美搬上了舞台,2005年,江南五省高山对歌,汀泗的古田茶歌获三等奖,从而一举成名走进央视。
“弘扬乡土文化,让更多的咸宁人在家门口感受文艺成果。”在长寿村董继宁美术馆,记者了解到,这个村走出了全国知名儿童作家董宏猷,国家知名画家、湖北美术学副院长董继宁国家级文化人2个人。“我们一大家54口人和睦相处,子孝媳贤,十分幸福。”92岁的长寿村老人王夕林道出了文化熏陶带来的好处。
“我还想年轻,想追求文化的享受”,《地花戏》的表演者赤岗村六组村民费志明说。汀泗人喜欢看戏,更喜欢演戏。无论在竹海深处,还是在庭院禾场;无论是在渔村湖畔,还是在路边广场,经常会碰到农民演戏农民看的热闹场景。《古田茶歌》、《筏竹歌》、《地花戏》、《三句半》、《打硪歌》、《打春鼓》等情景剧信手拈来。据悉,全镇共有10多支民间文艺演出队,有腰鼓、太极剑、打花棍、彩花船、蚌壳舞等多种,参演人员达到1000余人,前年由全镇各村民自编自演《明月秋水汀泗桥》一台戏创下万人空巷的记录。
如今,文化汀泗,又逢喜事。8月上旬,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陈敬黎写的150万字的长篇小说《汀泗桥》出版,为千年古镇汀泗桥又增添新的文化底韵。8月中旬,叶挺独立团后人一行亦诗亦画,亦文亦武,将《铁军魂》画展搬到北伐汀泗桥纪念馆参展,又为古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文化管理上,有一种文化自觉。从乡镇到乡村,从领导到干部,从大人到小孩人,对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村民主动对程益桥吴茂林故居、古茶亭古民居进行申报保护。难怪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汀泗文化底蕴深厚,是书香门第,有着百里三进士,条河百秀才之说。
在文化的投入上,政府也是十分舍得。古田茶歌表演队服装投入4000元,农民乐队投入8万元;在文化站免费开放日时,请来大专院校的老师免费教村唱歌教跳舞,费用政府买单;对每支参加区里表演的文艺队都是政府包车接送,包吃住,如获奖,还可获得政府的奖励。
“搞活旅游业,文化是灵魂。”说起对文化投入的原委,张绪华一语道破。每年春节期间都组织民间文艺队开展“百场文艺巡村演出”活动,除了区剧团每村送电影送戏下乡90场外,本土演员一年演出近650场,创下乡村演出之最。民间艺人余宏明竹雕作品《腾龙》获第三届竹文化节金奖;竹雕作品《孔雀开屏》获得“百花杯”作品大赛金奖……
赤橙红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汀泗桥镇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