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通讯员 方雷 焦元德)如何把闲置的土地、林地资源利用起来,带动当地百姓致富?通山县通过建立服务平台、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机制、出台支持政策,来引导农民做好土地、林地流转工作。目前,该县已流转耕地12.6万亩、林地78.5万亩、水面3.8万亩,全县农民每年获得土地租金1.86亿元、劳务收入4.65亿元。这样一来,既让有限农业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又让农民群众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就业劳务收入。
倡导“三化”,步入规模经营新常态
政策保障,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该县先后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租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准入监管、农业经营主体等级评选”等6个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降低了流转风险。
三权分置,实现土地经营“产权化”。由农业、林业、经管等部门牵头组织,为符合条件的流转大户核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权证等320多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经营权办理产权抵押贷款1.35亿元。
服务主体,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产业,推行“订单种植、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反包倒租”等多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统种分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股份、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主体40多个,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改变了耕种方式传统、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
实现“四新”,力促特色农业创效益
特色农业有了新发展。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新机制。目前,该县已注册成立了农业实体经营公司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7家、家庭农场130余家。主要种植茶叶、油茶、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等8个系列、60多个品种。利用垅岔、水面资源,从事特种畜牧、水产等14个养殖项目,该县先后注册农产品商标48个、“三品一标”34个。
经济效益有了新提升。农民群众通过流转获得地租收入,水田300-400元/亩、旱地150-300元/亩、林地50-150元/亩。同时,让一些不愿耕种土地的年轻人有了“新出路”,全县有3400余已流转土地的村民“离土离乡”进镇入城从事第三产业,为农民群众自主创业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
社会效益有了新动力。土地流转后,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县有4500余劳动力变身为产业工人,又为这些农民提供了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机会。一些年轻农民还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视野开阔、能闯能干的新型农民。
乡村面貌有了新变化。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既让昔日荒芜的山场变成了“金山银山”、闲置的贫垅变成了“聚宝盆”;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同时又让富裕起来的农民有能力投资建设和改造美好家园。目前全县乡村80%农户修建了新楼房,有1.5万户农民进入城镇购建商品房。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