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特约记者 方雷 通讯员 焦元德)自去年以来,通山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通过大量探索,形成具有通山特色的“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帮带、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扶贫模式,为把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不断强化“五突出”,让产业扶贫工作向深度发展。
突出科学性,注重政企民结合,精心编制规划。为确保2018年完成8.3万贫困人口、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县、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驻村工作组,根据各村资源、经济、民俗情况,认真编制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民众能动三大作用,依法依规依程序搞好扶贫项目论证,公平公正公开落实项目资金。全县187个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驻村帮扶全覆盖,相继编制了“产业扶贫、结对帮扶、脱贫作战图表”等一系规划,为产业扶贫指明了发展方向、铺通了前进轨道。
突出精准性,注重三产业融合,精确选准产业。通过科学分析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产业覆盖,形成政策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新格局。做优传统产业,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资源,实现增值增效;做精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土特产,形成农民增收大产业;做实新型产业,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与电商对接,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游、电商、光伏产业,创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特色村镇。今年已新发展农家乐300家,新建电商服务站点300个,电商创业就业人员达到2万人,新发展3-5千瓦光伏发电设备1000个,带动120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脱贫。
突出稳定性,注重长中短聚合,精力打造龙头。全县整合670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各村建立1-3个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力就业能力。今年新发展绿化苗木3万亩、油茶2万亩、楠竹1万亩、水果0.5万亩,新发展鲈鱼、虹鳟鱼、鲟鱼、石蛙等一批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开挖小龙虾1万亩,带动5065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开发。
突出持续性,注重责权利契合,精炼创新机制。坚持利益分配、金融扶持、风险控制为重点,构建产业扶贫机制。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把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相对接,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股份合作,让农村承包土地、山林、水面经营权折价入股,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将扶贫资金投入项目形成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创新“助农贷、助贫贷、助商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县财政整合3500万元专项扶贫担保资金,鼓励农商行、邮政行等放大十倍信贷;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农品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突出目标性,注重点线面调合,精准发展常态。在实施产业扶贫中,既充分调动贫困户“点”的积极性,又做实延伸贫困村产业链“线”,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面”。通过企业开发,使留守农民变成“产业员工”、承包土地变成“生产车间”、扶贫资金变成“分红股金”、贫困山区变成“旅游景区”,让贫困户获得工资、租金、分红、经营性等多方面收入,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一次脱贫、永续致富的新常态。目前,全县有4500多名贫困劳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平均每个贫困人口年均获得产业收入突破3000元。
(编辑 金崇 实习编辑 董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