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特约记者 方雷 通讯员 焦元德)今年来,通山县全面部署“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战略,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打开了新局面。截止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达21.65亿元,占年计划78.6%;农民人均纯收同比增长14.5﹪,达8270元,占年计划76.4%。
稳粮油,做优特色农业。
虽然经历洪涝、干旱双重灾害,但由于推广新品种、新模式,预计粮食总产增长5.4﹪,达8.6万吨。结合“八山一水一分田”县情,“唱山歌、念水经、谱田曲”,完成“绿满”造林14.6万亩,发展油茶、茶叶、楠竹、水果等产业。茶叶、水果产量分别增长8.3%、11.2﹪,因品质提升带动价格增10﹪以上。全县除传统畜牧、水产品种养殖外,重点发展乌骨山羊、獭兔、孔雀、豪猪、鹊山鸡,以及黄鱼、鲟鱼、龙虾、清虾等水产业。
调结构,提升板块农业。
全县初步建成了粮油、林特、畜牧、水产四大板块基地。已建优质高产水稻8万亩、红薯5万亩、玉米6万亩、蔬菜3万亩、油菜5万亩、水果10万亩、茶叶3万亩、花卉与药材1万亩、楠竹40万亩、油茶15万亩、速丰林15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发展规模化畜牧、水产养殖场145处,拥有5个万头生猪场,以及一批具有通山特色的高标准基地。
强质量,壮大品牌农业。
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产品优质化、农业安全质量化的管理体系,以优惠政策激励农业投资业主发展品牌农业。全县形成了油茶、茶叶、水果、龙虾、蔬菜等9个亿元产业群,拥有国家、省、市级农产品商标42个,当年新增8个,其中: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6个;获得国家“三品一标”产品认证38个,当年新增6个。
挖潜力,发展林下农业。
在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等一系列提高生态环境政策中,鼓励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实体350多家,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香菇250万同、木耳、金针菇、灵芝、冬虫草]、食用花卉[金银花、菊花种植800亩]、绿化苗木、野生中药材[瓜蒌种植2500亩]等,利用垅岔草场,发展山羊、肉牛、黑山猪、野禽等;利用山区“花源”,发展蜜蜂,新增蜂群1.2万箱。
造景区,创新休闲农业。
结合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闯王陵等五大国家级景区,发展高山花果观赏园、田畈蔬果采摘园、景区农家餐饮园、生态农庄休闲园、乡村风情游乐园。有15个村列入省级绿色示范村、4个村列入国级传统文化村落,建成了165处休闲农业示范点、80多家生态农庄。打造了“故乡里、忆江南、龙图山庄、果匠小镇”等特色农游品牌,开发了“王明鄱、周家大屋”等乡土民居景点;唱响了大耒山萤火虫、下湾芦苇荡、大泉洞、龙泉洞、八仙墚、大城山、大幕山”等农游观光景点。
壮块头,强化实体农业。
根据资源禀赋,发展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酒业酿造、粮油加工、森工加工、食品工业、农业机械、饲料加工等六大加工产业。全县合作社960家,同比增155家。家庭农场65家。有32家合作社评为国、省、市级示范社。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46家。预计到三季度,完成农业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6.9%。
增就业,力促劳务农业。
到第三季度,外出从业农民达13.3万人,占乡村劳力62.4%,同比增2.2万人。完成各类培训0.85万人,占年计划75.5%。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4.5%。今年已发展回归创业经济实体160多个,建立农业基地4.6万亩,有65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惠民生,保障政策农业。
结合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帮带、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扶贫产业,争取2017年实现脱贫3.2万人、22个贫困村出列。组派150个工作组,实现村村全覆盖,开展“六访六送”活动,落实慰问物资1278.5万元、帮扶资金1480万元。预计全年争取国家交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7.6亿元,发放农业政策性补贴3.4亿元,预计到三季度,农村人平政策性增收突破300元。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