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吃蟹的好时节。但是关于螃蟹的谣言如:“蟹黄致癌”、“螃蟹打针”、“螃蟹注胶”……你是否听说过?是否被吓住过呢?让我们逐一击破这些关于螃蟹的谣言吧!
谣言一:吃蟹黄致癌
一篇名为《美国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黄,因为其可能致癌》的文章广为流传。其实纽约市卫生局的消费建议并非针对螃蟹或蟹黄,而是由于纽约当地工业污染严重,建议不要食用或有限食用,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适用。
谣言二:螃蟹打针增重
△图为网络谣言视频截图
一个疑似向青蟹体内注射不明液体的视频在网络热传,网民纷纷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蟹黄膏和尿素精等,引发公众广泛讨论。该视频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事实,实为农村家宴为增味的特殊烧法。
谣言三:螃蟹注胶
△图为网络谣言视频截图
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则煮熟的河蟹疑似有胶状物的视频,让爱吃河蟹的朋友倒尽胃口。水产专家辟谣,公蟹中乳白色、半透明并且黏黏的物质其实是蟹膏,并非注胶。
谣言四:螃蟹+西红柿=吃砒霜
一则“螃蟹和西红柿同食如吃砒霜”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这则消息宣称螃蟹中的五价砷和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会氧化产生砒霜。专家认为,中毒的可能性在现有生态环境及日常饮食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发生,食用量远远不能达到中毒条件。
谣言五:避孕药喂螃蟹
有传言称:“螃蟹是避孕药喂大的,多吃螃蟹儿童会性早熟。”“现在有些螃蟹吃起来肉质酥松,味道有点苦,可能是喂了避孕药。”水产专家认为,螃蟹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加入避孕药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得不偿失。
谣言六:大闸蟹靠激素养肥
“大闸蟹是注射激素长大的,小孩吃了导致提前发育”、“现在的大闸蟹根本不能吃的,靠的是激素催大的,人吃怎么会健康呢?”等谣言疯传。螃蟹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激素对大闸蟹起不了任何作用,且激素会抑制其性腺发育,反而会导致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变少。
谣言七:大闸蟹抗生素喂食超标
网上流传“大闸蟹用抗生素浸泡防病,喂食超标”。从历年抽检来看,包括孔雀石绿、氯霉素、呔喃代谢物、己烯雌酚、甲基睾酮等指标都未超出标准范围。专家认为,投放抗生素会破坏蟹生存的水质,容易导致死亡。
怎么挑螃蟹?
挑螃蟹可为难了不少吃货,买螃蟹可不能光听卖家的忽悠,多多掌握选螃蟹的技巧还是最有用的。
1.新鲜螃蟹较重,在同样大小情况下,较重的说明肉更多、蟹黄更满。挑选时找一只大小合适比较重的螃蟹为标准,然后以这个标准来挑选重量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2.选螃蟹以鲜活为上品。螃蟹的眼睛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最为灵敏,因此挑选时先触摸螃蟹的眼睛,反应比较激烈者说明其鲜活。也可以将其翻转肚皮朝上,看其是否可以自己翻转过来,来判断它是否足够健康鲜活。
3.挑选时,蟹壳要青、蟹腹要白,不能发黑;二是蟹尾部要发红或发黄,并且高高翘起,蟹壳部分与蟹脐的根部要分离开、有满涨感,说明蟹黄很满。
4.看雌雄。农历八九月里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期成熟,滋味营养最好。公蟹的肚脐是三角,母蟹的肚脐是圆的,使劲按下肚脐,捏不动的说明蟹子里面比较肥,有肉,一下子就捏动的或是捏着比较软的,说明蟹子肉少壳子空,肥美的蟹子的脐甚至微微翘起来,表示它已经成熟了。
5.将螃蟹置于阳光或灯光下背光观察,透过阳光,蟹盖边缘不透光的则说明螃蟹肥满,若透亮缝隙可见,则螃蟹比较空。
怎么吃螃蟹?
扒开去除蟹掩(一小块蟹肚脐部分的盖子,母蟹公蟹形状不同),蟹壳就能揭开;
大闸蟹的两只大钳子和八只脚先剪掉,里面的蟹壳会自动与蟹肉分开在放凉之后,被吸出或者是被捅出很容易,到最后在留着吃。
吃蟹壳部分,吸吮干净轻轻将外面包裹着的蟹黄,中间的蟹胃部分用小勺舀出。
然后吃蟹身,将多余的蟹嘴、蟹肺和蟹脚先用剪刀剪掉。
呈丝状的蟹肉在把蟹身掰成两半可见。将蟹肉拆出只要顺着蟹脚来撕就可以。
蟹身中间有一个呈六角形的片状物,是蟹心部分,用勺柄将挑出来丢弃。
蟹黄蟹膏想吃干净,在蟹身上用小勺舀点醋淋在上就可以。
剪开两边即可用勺舀出肉,可直接将蟹壳剪开,然后两只钳脚用手往相反的方向掰,就完整的分开钳壳了。
蟹腿用剪刀把剪成三截,蟹腿中段的肉用蟹脚尖细捅出来,蟹腿前段的肉用蟹脚尖粗的那一头把捅出来就可以吃到。
这样吃大闸蟹一点都不会浪费,快找个机会试试吧~
来源:湖北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