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改造助力簰洲湾产业扶贫

云上咸宁报道 (通讯员  陈新  邓东峰  熊华芳)金秋十月,嘉鱼县簰洲湾镇,一幢幢新民居灰檐白墙,一排排电线杆整齐划一,一口口池塘鱼跃人欢,江南水乡美景如画。

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里却是滔滔江水向西流,因为簰洲湾堤防回转四十里。长江边上的簰洲人,乐在湾,愁也在湾。

1998年8月1日的一场特大洪水,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工企业纷纷撤离,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时至今日,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周边乡镇,全镇有4个重点贫困村、15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水产养殖是该镇主导产业,可长期养鱼“望天收”、卖鱼“靠运气”。

那场洪灾过后,电力供应迅速恢复,但由于当年恢复供电时间紧迫、资金不足,无论是变压器容量、导线的截面积,还是电杆的质量、入户线的容量,都与灾前没有大的变化,电压不稳、断电限电现象时有发生。

“脱贫攻坚,电力先行。”国网嘉鱼县供电公司一班人达成共识,2015年起,公司将簰洲湾精准扶贫与农村电网改造紧密结合,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组织精干力量改造配电网络,共建成35千伏线路39公里,10千伏线路264公里,配电变压器367台,总容量43095千伏安。如今,低电压、拉闸限电已成往事。

“原来一亩鱼池只能产1000多斤鱼,如今可达3000斤。”10月12日,在复阳村一组养鱼户梅恒松的鱼塘旁,正在给鱼投料的他对农网改造赞不绝口。

梅恒松养鱼有近30年历史。过去,让他最头疼的是天气变化,池塘供氧不足,导致大批鱼死亡。1996年,他购买了一台增氧机,同时买柴油发电机配套使用,减少了一些损失,但柴油机发电成本高,而且操作不方便,20年间没有买第2台。

“那时电压太低,家里用电都不稳,不敢接增氧机的电。”梅恒松说,村里电网改造后,他一口气添置了5台增氧机,鱼苗放养密度大大提高,他家70多亩鱼塘年产鱼20多万斤。

养鱼有保障,卖鱼也不愁。以前,花白鲢行情好的年份可卖到每斤三块,行情差时只有一块多。2014年鱼价大跌,梅恒松像其他养鱼户一样,一下子回到贫困户行列。如今,镇里建起了大型加工厂、保鲜库,花白鲢保底收购价在2.5元/斤。

殷祚明是簰洲湾镇助民食品公司老板。2007年,他租下一座1000平米的废弃厂房,招了十几个员工,凭着两台变压器(共180千伏安)和燃煤锅炉,零打细敲地开始了鱼丸制作生意。

淳朴的簰洲湾人从养鱼到制作鱼丸,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因此从接收活鱼开始,厂里就必须保证低温养鱼、恒温制作,鱼丸成型后必须用零下40度的超低温进行速冻,因此对设备条件要求极高,殷祚明不敢扩大规模,年加工量300吨上下。

农网改造后,簰洲湾供电营业所的工作人员上门,向殷祚明讲解弃煤用电的好处。2017年4月殷祚明申请报装增容,簰洲湾供电营业所特事特办,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增容变压器的报装申请到安装送电。

“现在的供电服务都是站在我们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值得点赞!”殷祚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他介绍,自从新增了三台总共9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后,公司新上了鱼縻、鱼丸、鱼糕等6条全自动生产线,还添置了平板速冻机、成品冷冻库等10多台冷冻保鲜设备,年加工量一下子提高到2000吨,产值达6000万元。

以助民公司为龙头,簰洲湾的鱼产业链已经形成。去年10月,当地成立了湖北助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0万元,养殖鱼池近万亩。助民公司全国首创鱼类深加工品牌连锁店,以武汉为中心,已在全国建立直营店11个。

“国家电网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我也要为国家精准扶贫作贡献。”殷祚明说,助民公司对贫困户优先安排就业,贫困户养鱼以保底价收购,目的就是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编辑 陈若)